“我问你,你们编这些东西,为了什么?”顾青山问。
“为了……让村里人多条活路,过上好点的日子。”苏宁回答。
“这是本心,没错。”顾青山点点头,“但要想让别人高看一眼,光靠‘活路’不够。得有点‘说法’,有点‘讲究’。”
他站起身,从屋里拿出一个看起来有些年头的旧提盒,虽然是竹编,但工艺极其精湛,上面还刻着细密的吉祥纹样。“你看这个,过去大户人家小姐出嫁,用来装首饰细软的。它不光是装东西的,还是份体面,是门手艺的体现。”
他又指了指苏宁之前带来的一个带有水波纹的篮子:“你这纹路,取自江水,想法是好的。但为什么是江水?这江水连着哪里?有什么故事?这些,你想过吗?”
苏宁愣住了。她设计花纹,更多考虑的是美观和地域特色,却从未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顾青山继续道:“石古镇是水码头,南来北往的人见多了。你们的东西,要想入他们的眼,不能光是‘结实’、‘好看’,还得有点能让人说道、能显得主人家有眼光、有品味的东西。比如,你这水波纹,能不能编出一个系列,叫‘石古江韵’?再配上几句顺口溜,或者找个文化人写段小介绍,说说这纹样的寓意,跟本地风物怎么关联?”
“这叫……包装?讲故事?”苏宁若有所悟。
“可以这么叫。”顾青山颔首,“东西是根本,故事是翅膀。有了翅膀,才能飞得高,飞得远。县里、地区,那些见过世面的人,吃的就是这一套。光靠苦哈哈地说俺们东西好、便宜,不行。”
这番话,如同醍醐灌顶,瞬间为苏宁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对啊,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这不就是后世所谓的品牌建设和文化营销吗?在这个物质相对匮乏、但开始追求精神满足的年代,这一招或许能起到奇效!
“另外,”顾青山压低了声音,神色略显凝重,“你们那个对头马魁,蹦跶不了太久。我听说,县里最近风向有变,对真正能带动群众致富、有发展潜力的社队企业,会有新的扶持政策。他那种光会搞形式主义、窝里横的,上头越来越看不上了。你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沉住气,把东西做到极致,把名声打出去。到时候,自然有人来找你们。”
这无疑是更重磅的消息!顾青山虽然隐居,但消息渠道显然非同一般。他的话,给了苏宁巨大的信心。
“多谢顾老!”苏宁起身,郑重地向顾青山鞠了一躬。这次拜访,收获远超预期。
带着顾青山的点拨和听到的“内部消息”,苏宁满怀希望地返回槐花村。她要将“文化包装”和“品牌故事”的理念带给陆信和社员们,同时,也要将那份来自远方的信心传递给大家。
然而,就在她离开后不久,顾青山站在院中,望着槐花村的方向,眉头微蹙,低声自语:
“丫头,路指给你了,但前面的漩涡,还得你们自己闯。那个姓郑的……恐怕不只是马魁的爪牙那么简单。这潭水底下,藏着的东西,连我都看不清啊……”
他似乎预感到了更大的风波,而那风波的源头,或许正与县里某个隐秘的角落,以及苏宁身上那个不为人知的秘密,紧密相连。顾青山的点拨是明灯,但照亮的前路,却似乎更加迷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