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畀心》(粤语诗)
——唔喺阿妈身边时
文\/树科
阿妈,阿妈,阿妈佢
经已噈似冇咗手脚咯
听得到嘢,讲唔到嘢
食得到嘢,睇唔到我哋成日……
佢成日大多瞓喺床度
护士喂食会摇起,佢坐坐
仲会推推佢喺林荫道晒晒
晒晒佢嘅迟钝,晒晒佢嘅眼光……
我唔知,我哋苏虾仔时
即喺我哋嘅童车期
到底有冇过佢咁样嘅心思思
喺一齐咗,又相睇心泣……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7.28.粤北韶城沙湖畔
以方言为钥,启亲情之扉
——赏析树科粤语诗《将心畀心》
文\/阿蛋
在汉语诗歌的漫长发展历程中,方言诗歌始终是一股独特而鲜活的力量。它以地域语言为载体,承载着特定地域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密码,打破了通用书面语在表达地域情感与生活细节上的局限。树科的粤语诗《将心畀心》(副标题“唔喺阿妈身边时”)便是这样一首极具感染力的佳作。这首诗以质朴的粤语口语为笔,勾勒出母亲年老体衰的模样,又以今昔对比的视角,叩问亲情中那些被岁月掩埋的细腻心绪,在方言的韵律与情感的深度中,构建起一座连接过去与当下、子女与母亲的精神桥梁。本文将从语言特色、情感表达、意象营造与诗学价值四个维度,对这首诗进行细致赏析,探寻其在方言诗歌创作中的独特意义。
一、方言语言:贴近生活的情感载体,还原真实的生命场景
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其最大的魅力在于它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贴合。相较于通用书面语的规范与典雅,方言更具口语化、生活化的特质,能够精准捕捉生活中那些转瞬即逝的细节与最本真的情感。《将心畀心》通篇采用粤语口语创作,从词汇选择到句式结构,都深深烙印着粤语地区的生活印记,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场景之中,与诗人一同感受那份对母亲的牵挂与心疼。
诗的开篇“阿妈,阿妈,阿妈佢”,短短六个字,却极具表现力。“阿妈”是粤语中对母亲最亲昵、最常用的称呼,相较于“母亲”“妈妈”,更添一份地域的亲切感与生活的烟火气。三个“阿妈”的叠用,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诗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当提及年老体衰的母亲时,诗人心中的牵挂与担忧难以抑制,只能通过反复呼唤母亲的名字来缓解内心的焦虑。这种句式结构,让人不禁联想到杜甫《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反复咏叹,前者是对母亲的牵挂,后者是对官吏的愤怒与对老妇的同情,虽情感指向不同,却同样以简洁的重复句式,将情感推向高潮,极具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