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 > 第729章 月下粤音的生命欢歌

第729章 月下粤音的生命欢歌(1 / 2)

《月光歌》(粤语诗)

文\/树科

古有丝竹叹团圆

今冇穷景唱粤曲:

月光光

照八方

江湖海

天地畅……

阿哈啊

睇月光

听月光

谂月光

舞月光

月光万岁喜洋洋……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10.3.粤北韶城沙湖畔

月下粤音的生命欢歌

——树科粤语诗《月光歌》赏析

文\/阿蛋

在中华诗歌长河中,“月光”始终是一个承载着无尽文化意涵与情感重量的经典意象。从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羁旅乡愁,到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祈愿,月光在历代诗人笔下不断被赋予新的生命与意义。而树科的粤语诗《月光歌》,则以独特的岭南韵味、质朴的语言风格与炽热的生命情怀,为这一经典意象注入了鲜活的当代活力,在粤语诗歌的版图上写下了一曲灵动悠扬的月下欢歌。

一、古今对话:月光意象的传承与重构

诗歌开篇“古有丝竹叹团圆,今冇穷景唱粤曲”,便以简洁的对仗构建起一场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将“月光”这一核心意象置于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实现了对传统月光意象的传承与重构。

“古有丝竹叹团圆”一句,精准捕捉了古典文学中月光与“团圆”主题的紧密关联。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丝竹之声常与文人雅士的情感抒发相伴,而月光则成为触发“团圆”之思的重要媒介。无论是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借月抒怀的思乡之情,还是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里由月引发的团圆期盼,月光始终与“团圆”的文化心理紧密相连。这里的“叹”字,更是将古典诗词中那种含蓄深沉、略带怅惘的情感基调精准点出——古人观月,多是在丝竹声中感叹团圆之难、离别之苦,月光下的情愫往往带着一丝淡淡的哀愁。

而“今冇穷景唱粤曲”则笔锋一转,将视角拉回当下的岭南大地,以“冇”这一极具粤语特色的词汇,打破了古典月光意象的惆怅氛围,展现出一种鲜活明快的当代气息。“冇”即“没有”,“今冇穷景”意为如今再没有古人那般因团圆难觅而产生的萧瑟之景,取而代之的是“唱粤曲”的热闹与欢腾。粤曲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本身就蕴含着明快、热烈的艺术特质,它不同于古典丝竹的含蓄悠扬,更擅长以直白的情感、明快的节奏表达生活的喜悦。这里以“唱粤曲”取代“叹丝竹”,不仅是艺术形式的转变,更是情感基调的革新——古人借月“叹”团圆,今人则借月“唱”欢歌,月光意象从承载哀愁的载体,转变为传递喜悦的媒介,完成了对传统月光意象的现代重构。

这种古今对话的写法,并非简单的对比,而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树科没有割裂传统,而是在继承古典月光意象文化内核的基础上,结合岭南的地域文化特色,赋予了月光新的情感内涵。正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既借鉴了古典诗词中“月”与“荷”的经典搭配,又融入了现代文人的审美思考,树科也在《月光歌》中,让古典的月光与岭南的粤曲相遇,碰撞出独特的艺术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