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仔>诗论》
——微观生命中的宏大哲思与世俗洞察
文\/一言
《蚁仔》文本重现与整体印象
树科的《蚁仔》以粤语为载体,勾勒出一幅生动鲜活的蚁群劳作图景,进而延伸至对生命本质与人类思维方式的深刻反思。诗开篇以“一只,两只,三四只\/一群,成队,几大堆”这样质朴且富有节奏感的数词罗列,将蚁群数量由少至多的动态变化直观呈现,如同电影镜头由近及远,逐步拉大视野,展现出蚁群庞大的规模与有序的行动。“佢哋嚟嚟往往\/冇啲得闲,热热闹闹……”则进一步描绘出蚁群忙碌不停、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微观世界跃然眼前。
后半部分“唔使问为啲乜嘢\/为佐两餐,为咗秋后”笔锋一转,点明蚁群忙碌的目的不过是为生存而奔波,简单而直接。“佢哋会谂有冇意思?\/仲喺我哋谂多咗嘢咯……”则以一种略带调侃又充满哲思的口吻,将人类对意义的过度追寻与蚁群单纯为生存而活的现实进行对比,引发读者对自身思维与生命状态的思考。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充满生活气息与幽默感,以小见大,从蚁群这一微观视角切入,深入探讨生命、意义等宏大主题,展现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与深刻的思考能力。
微观视角下的生命图景呈现
数字罗列的节奏感与动态美
诗中开篇运用一系列数词,从“一只,两只,三四只”到“一群,成队,几大堆”,这种数字罗列并非简单的计数,而是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在粤语发音的韵律下,数字的排列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节奏,如同音乐中的节拍,富有韵律感。同时,数字由少到多的变化,生动地展现了蚁群从个体到群体的动态汇聚过程,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只只蚂蚁从四面八方赶来,逐渐聚集成庞大的队伍,画面感十足。这种以数字勾勒动态场景的手法,在古典诗词中也有类似运用,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通过数量词的组合,描绘出鲜活的画面,而《蚁仔》则在此基础上,以更加口语化、生活化的方式,展现出微观生命的动态之美。
忙碌场景的鲜活描绘
“佢哋嚟嚟往往\/冇啲得闲,热热闹闹……”短短几句,便将蚁群忙碌的场景刻画得入木三分。“嚟嚟往往”形象地描绘出蚂蚁们来来回回、穿梭不停的忙碌状态,仿佛能看到它们在蚁穴周围、食物源与蚁穴之间的道路上,匆忙而有序地奔波。“冇啲得闲”则直接点明它们没有片刻停歇,一直处于忙碌之中。“热热闹闹”则赋予了这一微观世界一种热闹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蚁群虽小,却充满生机与活力,如同一个繁忙而有序的小社会。这种对微观生命忙碌场景的鲜活描绘,与古代诗人对自然生命细致入微的观察一脉相承,如杨万里笔下“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对自然中微小生命的捕捉与描绘,都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敏锐感知。
生命本质的朴素揭示
为生存而奔波的纯粹性
“唔使问为啲乜嘢\/为佐两餐,为咗秋后”这句诗,直白而深刻地揭示了蚁群生存的本质。在人类看来,或许会好奇蚁群忙碌的意义,但对于蚁群自身而言,它们的行动目的简单而纯粹,就是为了获取食物,为了度过寒冷的秋天,为了生存。这种为生存而奔波的状态,是生命最基本的本能体现。在人类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复杂的目标、欲望所驱使,追求功名利禄、物质享受,却往往忽略了生命最本真的需求——生存。蚁群的生存方式,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纯粹性,提醒我们回归到生命最本质的需求,反思我们是否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迷失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