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离北山的科伦前线作战指挥部(toc)内,巨大的电子战术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刚才空袭的评估结果:红外和光学传感器记录下的轰炸效果、电子侦察单位截获的联盟混乱的通讯、以及战后高空无人机传回的高清画面。
一名负责战场损伤评估(bdA)的少校军官站在屏幕前,向指挥部内的几位高级军官进行汇报:
“长官,根据初步评估,两轮空袭达成预期效果。第一轮(F-16)成功摧毁预定地面目标数个,包括物资堆放点、疑似指挥节点及部分地面工事,并有效诱使敌方防空力量暴露。第二轮(F-22)针对性打击效果显着,精确命中敌救援人员及临时集结部队,预估造成敌方战斗人员伤亡超过八十人,其中包含大量有经验的士兵和低级军官。”
他切换了屏幕画面,显示出北部山区联盟防空火力点分布图,上面大部分标记已经在空袭后被标注为“沉默”或“摧毁”。
“敌方防空反应微弱且低效。仅有的便携式导弹发射未能构成威胁,老旧高射炮火力完全无法触及我高空战机。其指挥通讯在遭受打击后呈现混乱状态。综合判断……”
少校顿了顿,用冷静而专业的口吻得出结论:“北部山区残余武装力量,其防空能力与整体防御韧性已被评估为‘极低’等级。他们缺乏有效对抗我方空中优势及后续地面突击的手段。目前,该区域对我方后续军事行动已不构成实质性威胁。”
坐在主位上的前线总指挥,一位肩扛上校军衔的军官,微微点了点头。这个评估结果在他的预料之中。
失去了南部要塞的屏障和核心指挥,这些残兵败将不过是困守在山林里的待宰羔羊。
“他们现在就像一只被拔光了刺的刺猬,”准将旁边的一位中校参谋补充道,语气带着一丝轻蔑,“空袭已经重创了他们的筋骨,尤其是士气和有生力量。我认为,现在是彻底解决这个侧翼隐患的最佳时机。”
他走到大型电子沙盘前,指着北部山区的位置:“该区域虽然地形复杂,但并非不可逾越。其内部仍有部分基础设施可供利用,更重要的是,那里聚集了近两千名平民和数百名残兵。彻底占领该区域,不仅可以消除一个潜在的游击战温床,更能俘获大量人员,获取情报,并在政治上对特维拉及其支持的北方政府形成有力打击,展示我国彻底肃清缓冲区内非法武装的决心和能力。”
另一位负责后勤的军官则从分析:“考虑到其低威胁评估,我们无需投入过多重型装甲部队。可以主要由南方政府军步兵单位,配属我科伦特种作战顾问小组、工兵及少量轻型装甲车辆执行占领任务。在绝对制空权保障下,行动风险可控,预计伤亡极小。这将是一次高效的‘治安战’。”
指挥部内的意见很快趋于一致。持续的空中打击成本高昂,且无法根除地面人员。是时候进行扫尾工作了。
准将沉吟片刻,做出了决定。他转向通讯官:“致电战区司令部。汇报我部对北部山区武装威胁等级的最新评估(极低),以及其当前脆弱状态。建议授权执行第二阶段行动:即派遣以南方政府军为主的地面部队,在科伦顾问指挥及空中力量支援下,对北部山区实施占领行动,彻底清除该区域残余敌对力量及人员。请求司令部批准,并协调相关空域管制及后勤支援。”
电文被迅速加密发出,飞向更高层级的决策中心。
科伦一线作战指挥部的评估报告,伴随着F-22传回的高清毁伤评估影像,被迅速呈递到科伦驻卡莫纳南方政府军区司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