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河东、陇右……无数家庭收到了亲人的死讯,一时间,举国缟素,悲声四起。战争的残酷,从未如此真切地降临到每个大唐子民的头上。
但就在这举国同悲的时刻,帝国的深厚根基与强大韧性,也开始显现。
两仪殿内,重伤未愈的李渊,看着那长长的阵亡名录和惊人的战损报告,老泪纵横,久久无言。但他很快擦干眼泪,眼神变得无比坚定。他深知,此刻帝国需要的是坚强的中枢。
“准秦王所奏!一切照准!并,加急办理!”李渊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却不容置疑,“户部,即刻统筹钱粮物资,优先供给西域重建!工部,选派最好的工匠,携带工具建材,火速西进!吏部,考核选拔干练官员,赴安西任职!兵部,从府兵中抽调精锐,补充安西军缺额,其家眷一并迁移,予良田宅邸!”
帝国的机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运转起来。一条条政令从中枢发出,如同强心剂,注入帝国的四肢百骸。
民间,悲愤之后,是前所未有的凝聚力。
“捐!俺家虽然穷,但还能拿出三石粮食给西边的将士们!”
“官府招募工匠去西域重建?俺去!俺这手艺,能给军爷们修营房!”
“娃他爹没了,为国尽忠,是光荣!这抚恤金,俺只拿一半,另一半捐给英烈祠!俺娃以后,还要去安西,替他爹守着呢!”
“朝廷迁移军户?那是好事!关内地少人多,去了西域,有田种,有仗打,能光宗耀祖!”
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畏惧退缩。这个刚刚立国不久、却充满了蓬勃朝气的帝国,以其强大的包容力、动员力和深厚的民本根基,迅速地消化着这场惨胜带来的巨大创伤。
而在弘文学院,技术的革新也并未因战争而停滞。
马周根据前线反馈回来的、关于星芒大阵超负荷运行的数据,带领算学团队日夜不休地优化着算法和结构设计。
袁天罡和李淳风在伤愈后,则开始着手研究小规模、可移动、更适合野战部署的“便携式”星芒发生装置。
李泰更是疯狂地泡在工坊里,试图将“猛火油”的爆炸威力与星芒的净化之力结合,开发出一种能大面积清场的新式武器。
战争的需求,成为了技术爆炸最强大的催化剂。
数日后,一支庞大的、由朝廷组织的移民车队和工匠队伍,在军队的护送下,浩浩荡荡地从长安出发,一路向西。队伍中,有失去儿子的老父,有失去丈夫的寡妇,也有渴望建功立业的青年。他们带着悲伤,也带着希望,走向那片被鲜血浸透的土地,去播种,去建设,去守护。
李世民站在怛罗斯的残垣上,望着东方。他仿佛看到了那支蜿蜒西行的队伍,感受到了来自帝国腹地的、源源不断的力量。
烽火燃尽了血肉,却也淬炼了帝国的根基。
铁与血铸就的,不仅仅是怛罗斯这座孤城,更是一个民族越挫越勇、生生不息的魂魄。
眼前的惨烈终将过去,而一个更加庞大、坚韧、深不可测的大唐帝国,正在这惨痛的基石上,冉冉崛起。
他知道,未来的路依然漫长,西方的阴影仍未散去。
但,帝国的根基已然更加深厚,足以支撑起任何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