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旻浩凝视着屏幕上女儿湿润的眼眶,沉默良久。他转身走向那架老钢琴,手指轻轻落在琴键上,却没有按下。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他脑海中正翻涌着三十年的时光——从聚光灯下的个人悲欢,到如今这无形中连接起无数生命的网络。
“允儿,”他回过头,眼神清亮如我们初遇的夜晚,“也许我们该出一张专辑了。不是新歌,而是……回响。”
“回响?”我和允浩同时问道。
“把《给S》、《繁星永驻》、《摇篮曲》……我们所有的歌,交给不同的人去重新诠释。音乐家、普通人,甚至是像艾尔莎父亲那样的灵魂。记录下这些版本,让我们的音符,在他们的生命里长出新的枝桠。”
这个想法让允浩彻底兴奋起来。他立刻行动起来,利用他正在钻研的沉浸式音频技术,搭建起一个名为“回响壁”的线上平台。人们可以上传他们演奏、演唱甚至只是用口哨吹出的我们的旋律片段。人工智能(由允浩编程)会将这些碎片智能捕捉、分类,并实时编织进一个永不重复的、庞大的声音织体。
第一个上传的,是李在焕导演用他收藏的老式电影放映机运转声,模拟出的《繁星永驻》的节奏。接着,全昭旻从巴黎寄来一段她在清晨塞纳河畔清唱的《摇篮曲》片段。茱莉亚学院的学子们贡献了精湛的爵士改编版《给S》。更令人动容的是那些普通人的“回响”:一个孩子用玩具木琴敲出的生涩旋律,一对老夫妇在金婚纪念日上略显跑调却充满爱意的合唱,还有艾尔莎从挪威一家养老院发来的、一群老人随着《繁星永驻》轻轻拍手哼唱的音频……
这些声音碎片,经由允浩的“回响壁”,日夜不停地流淌、交织。在FreeFall的新空间里,访客可以戴上特制的耳机,沉浸在这个由无数人共同创造的声音星海中。有时是交响乐般的恢弘,有时是夜语般的私密。
在这个过程中,金旻浩的回忆录《永不终映》悄然出版。没有盛大的发布会,只是在“回响壁”上开放了一个章节朗读的通道。出乎意料地,来自世界各地的朗读请求纷至沓来。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声线,不同的情感处理,讲述着我们的故事。听着那些陌生的声音念出“便利店”、“草莓牛奶”、“初雪”这些只属于我们的密码,一种奇异的感动充盈在心间——我们的私人记忆,正在成为一种公共的、可供分享的情感财富。
一个微凉的秋夜,我们全家聚在工作室。允浩启动了“回响壁”的实时生成模式。巨大的环形屏幕上,代表不同声音源流的光点如星河般闪烁、碰撞、融合。耳机里,一段由韩国传统说唱“盘索里”艺术家演绎的《给S》,奇异地与一段巴西波萨诺瓦吉他旋律交织,背景里还隐约可闻一个孩子清脆的笑声。
星儿在纽约通过高速网络实时接入了系统,她的小提琴声温柔地切入,像一根金线,将所有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起。
金旻浩听着,缓缓闭上眼睛,嘴角泛起一丝宁静的微笑。“现在,我好像真正懂了……”他轻声说,像是在自语,又像是在对宇宙言说。“懂什么了,爸?”允浩好奇地问。
他睁开眼,目光扫过我们每一个人,最后落在屏幕上那片浩瀚的“回响”星河。“渔场终有边界,而星海无限……原来,这片星海,是由无数人点亮自己的小小渔场里的灯光,共同汇成的。”
他握住我的手,他的手心依旧温暖干燥。“我们的故事永不终映,是因为它早已不再只属于我们了。”
窗外,首尔的夜景璀璨如地上的星河。而在我们置身其内的这个空间里,那些由无数陌生人与我们共同谱写的旋律,正如同永不熄灭的星光,在无尽的回响中,走向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