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听着,不时微微颔首,那细微的动作如同对朱棣工作的肯定。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欣慰,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
待朱棣汇报完毕,殿内陷入短暂的沉默。这沉默如同一张无形的网,笼罩着父子二人,让气氛变得愈发凝重。朱元璋端起茶杯,茶杯是青花瓷的,上面绘着精美的图案。
他轻轻吹开浮沫,那茶香在空气中弥漫开来,仿佛能缓解这紧张的气氛。他仿佛随口而言,但话语却如同惊雷炸响在朱棣耳边:
“年前,咱打算下旨,废了允炆的太孙之位。”
朱棣猛地抬头,眼睛瞪得极大,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心脏几乎要跳出胸腔。他的身体微微颤抖,双手不自觉地握紧了衣角。他强行压制住激动,声音带着一丝颤抖:“父皇!”
朱元璋放下茶杯,目光如炬,那目光仿佛能穿透朱棣的灵魂,看着伏在地上的儿子:“改立你为太子。你二哥、三哥那边,咱自会去说,他们翻不起浪来。勋贵那边,你去联络,稳住他们。至于文官……”老朱哼了一声,那声音中充满了不屑,“随他们嚼舌根去吧!咱已经把你和王卓,还有那工业发展部绑在了一块,易储的消息,你亲自去跟王卓通个气。年后,把安庆和王卓的婚事办了,既是安王卓之心,让他能全心全意辅佐你,也是给你再添一重臂助。”
这一连串的安排,如同早已计算好的棋路,每一步都精准地落在了关键处,环环相扣,让人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深谋远虑。朱棣感激涕零,声音带着哽咽,仿佛有千言万语堵在喉咙:“儿臣……儿臣谢父皇隆恩!定不负父皇重托,励精图治,振兴大明!”
“起来吧。”朱元璋挥挥手,那动作看似随意,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去做你该做的事。”
朱棣再次叩首,起身,准备告退。他心潮澎湃,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竟在此刻以这种方式达成,让他有种不真实的恍惚感,仿佛置身于一场美梦中。他的脚步有些凌乱,仿佛还没有从这巨大的惊喜中回过神来。
就在他即将退出殿门时,身后再次传来朱元璋的声音,那声音里,第一次褪去了帝王的威严,带上了一丝难以言喻的疲惫和属于老父的恳求,如同寒夜中的一丝微光,温暖而又脆弱:
“老四……”
朱棣脚步一顿,回身恭敬聆听,身体微微前倾,仿佛在等待着一个关乎命运的嘱托。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紧张,不知道父亲接下来会说出什么样的话。
朱元璋看着他,眼神复杂,有期待,有担忧,有不舍,沉默了许久,才缓缓说道:“坐上那个位置,你会拥有无上的权力,可以决定无数人的生死。但咱今天,不是以皇帝的身份,而是以一个父亲的身份,求你一件事……”
他顿了顿,每一个字都仿佛有千钧之重,如同巨石般压在朱棣的心头:“将来……无论如何,千万不要……杀害你的血亲。允炆……还有你的兄弟们……给他们一条活路。算爹……求你了。”
刹那间,朱棣如遭雷击,浑身剧震,仿佛被一道闪电击中。他看到了父亲眼中那深沉的痛苦和近乎卑微的祈求,这位横扫天下的开国雄主,此刻只是一个担忧儿孙相残的老人。
后世那“靖难之役”的血色阴影,显然如同梦魇般缠绕着这位帝王,让他在生命的暮年,依然为子孙的未来忧心忡忡。
朱棣“噗通”一声再次跪倒,以头触地,那声音在殿内回荡,仿佛是他对命运的宣誓。他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郑重,每一个字都仿佛是用生命在诉说:“父皇!儿臣在此对天发誓!此生必善待兄弟子侄,绝不加害任何朱家血脉!若违此誓,天厌之!地弃之!人神共戮之!”
朱元璋深深地看着跪在地上的儿子,那目光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有欣慰,有释然,也有对未来的担忧。良久,他才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般,微微阖眼,挥了挥手:“……去吧。”
朱棣退出武英殿,冬日冰冷的空气吸入肺中,让他激荡的心神稍稍平复。他抬头望向灰蒙蒙的天空,那天空仿佛是一幅巨大的画卷,预示着他未来的命运。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的人生,乃至整个大明的命运,都将走向一条截然不同的轨道。
而父皇那句沉甸甸的嘱托,如同烙印,深深刻在了他的心底,成为他一生都无法摆脱的枷锁和指引。他迈着坚定的步伐,向着未知的未来走去,心中充满了决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