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明鉴。”王卓微微躬身,解释道:“古董之物,其价值在于‘物以稀为贵’。若同一类珍宝频繁出现于市面,其价值便会大跌,反而不美,非长远交易之道。尤其是昭君出塞罐与《富春山居图》这般堪称国宝的珍品,目标太大,轻易出手极易引来难以预料的关注和麻烦,于长久之计不利。故臣此次并未将其变现。”
朱元璋是何等精明之人,立刻听出了弦外之音:“物以稀为贵……嗯,有理。那依你之见,日后该如何?”
王卓顺势道:“故而,臣以为,日后交易,当以本朝珍惜物资为主,比如珍贵的野生中药材、玉石、木材;以手工繁琐的精美工艺品为辅,如瓷器、刺绣、笔墨纸砚;以古玩书画黄金次之,但顶级重器需谨慎出手,细水长流方为上策。此次未动用的两件重器,臣另有用处,或可……用以试探东大官方之反应(为了方便行文以后现代时空统一改称东大),为日后可能之……接触,埋下一线契机。”他谨慎地没有直接说“引起东大注意”,但意思已然传达。
朱元璋目光闪烁,沉吟片刻,缓缓点头:“嗯……虑事周详。就依你所言。那些铜钱瓷器金玉古玩,宫里库中有的是!”对他而言,能用库房里堆积如山的东西换来实打实的利益,是再划算不过的买卖。
两人一路交谈,朱元璋听着远处传来的鸡鸣声,心中盘算着那十万斤糖盐和高产种子能带来的变化,脸上再次露出了难得的、轻松的笑容。
王卓见皇帝心情甚好,便继续深入解释道:“陛下,方才臣所言的亩产,乃‘东大’在最佳条件下所能达到之数。其关键,除良种外,更在于三样我大明目前极度匮乏之物。”
朱元璋闻言,目光一凝:“哦?细细说来。”
“其一,名为‘化肥’,乃人工以秘法炼制之高效肥田粉,效力百倍于农家肥,乃作物生长之根本保障;其二,名为‘农药’,乃克制病虫害之神奇药液,可保庄稼免受虫噬菌侵;其三,则是遍布田野、调控精准之水利设施,确保旱涝保收。正是有此三者支撑,‘东大’农人方能基本摆脱看天吃饭之困达到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令种子潜力尽数发挥。”
朱元璋的脚步慢了下来,眉头微蹙,他听懂了其中的关键:“你的意思是,单有这些种子,在我大明之地,远达不到那般高产?”
“陛下圣明。”王卓坦然承认,“若无化肥农药与水利,这些良种虽仍比当下麦稻高产许多,或能增产数成乃至一倍,但绝难达到亩产数十石的惊人之数。欲解天下饥馑,终须有此三者。”
“此三物,可能如种子般购得?”朱元璋立刻抓住了核心。
“难。”王卓摇头,“化肥、农药乃大规模工业化产之物,数量庞大,运输储存皆不易,若长期大量采购,其动静绝非私下交易所能掩盖。且其配制生产之术,更为复杂精深,非有对应之‘工业之基’不可。”他顺势将话题引回那些机床和书籍。
“陛下,臣此次带来的这些机床与书籍,其真正目的,正是为了奠定这‘工业之基’。”王卓的语气变得极为郑重,“这些机床,名为车、铣、钻、磨、刨、镗床,乃‘制器之母’,可用以加工制造其他更为精密之器械,层层递进,或可eventually仿制出生产化肥、农药之设备。而这二十万册图书,便是记载了从最基础之算学、物理、化学,到机械制造、矿产冶炼、化工合成等无数知识之宝库。唯有研透此书,掌握其知识,方能真正理解并使用那些机床,方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最终让我大明自身亦能产生肥、产农药、修水利!”
朱元璋彻底明白了,他深吸一口凉气,目光再次扫过那些冰冷的铁器和沉重的书箱,眼神已截然不同。原来这些东西,竟关联着让天下人真正吃饱饭的终极答案!它们不是奇技淫巧,而是强国的根基!
王卓见状,终于抛出了最关键的一句:“然而,陛下,无论是初期仍需大量采购的化肥农药,还是后期自行生产所需之技术、设备乃至关键原料,其规模与复杂程度,都已远超臣一人所能周旋之界限。迟早……迟早需与‘东大’官方进行接触与交涉。此次臣未将那两件国宝变现,反而将其信息透露出去,其深意便在于此——以此重器为饵,试探‘东大’官方之反应,引起注意,为日后我大明与‘东大’之间,可能发生的……官方往来,埋下一粒种子。此臣自作主张了,望陛下恕罪。”
朱元璋沉默了片刻,缓缓踱步。他完全理解了王卓的战略构想。用古董引起对方官方的注意,用巨大的农业需求(化肥农药)作为未来可能与“东大”对话的基石和筹码。这一切,都是为了最终能独立掌握让百姓吃饱饭的能力。
“步步为营,深谋远虑。”朱元璋最终点了点头,眼中闪过锐利的光芒,“咱准了。此事,便依你之谋划逐步推进。那些书,咱会命人尽快择其要者翻译学习;那些机器,也让巧匠去琢磨。至于‘东大’朝廷……咱等着看他们如何反应。”
他的目光望向远方,天色依然微明,曙光已经到来,仿佛已看到了一个通过奇妙渠道与另一个强大王朝并立交流的大明。这条路充满未知,但为了那“再无饥馑”的未来,值得一试。
而王卓知道,与“东大”的接触一旦开始,一切将变得完全不同。他这只小小的蝴蝶,或许真的将掀起一场席卷两个世界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