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厦门-长崎线:最主要的丝银贸易通道,利润最厚。
2.厦门-马尼拉线:中国货物与美洲白银交换的重要渠道。
3.厦门-东南亚线:通往暹罗、柬埔寨、爪哇等地的香料、苏木、象牙等物资贸易线。
4.国内沿海航线:连接中国南北各港口的国内贸易网络。
所有这些航线的安全,都由郑家水师负责(当然,海盗大多已被郑芝龙剿灭或收编)。而通行费(饷银)则成为郑芝龙政权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其数额之巨,“岁入以千万计”,足以支撑起他庞大的舰队和军队,甚至能反哺地方财政,贿赂朝廷官员。
对于郑芝龙如此“僭越”的行为,明朝地方乃至中央官府心知肚明,但大多选择了默许甚至合作。原因很简单:
1.无力干预:朝廷财政枯竭,军备废弛,根本无力组建一支能与郑氏抗衡的水师。
2.现实利益:郑芝龙确实“靖清”了海疆,沿海倭患、海盗几乎绝迹,地方官获得了难得的安宁政绩。而且,郑芝龙不时向官府“进饷”、“助剿”,甚至捐款修桥铺路,使得上下官员均可得利。
3.官方外衣:郑芝龙的一切行为都顶着“五虎游击将军”的官帽,打着“筹措军饷、保境安民”的旗号,程序上似乎“合法”。
4.以北事为重:朝廷的精力完全被北方农民军和关外清军所牵制,无暇南顾。
因此,一种奇特的共谋关系形成了:明朝官府默认了郑芝龙的海上统治权,以换取沿海的平静和些许实惠;而郑芝龙则利用官府的默许,为自己庞大的私人海上帝国披上了一件合法的外衣。
新秩序下,尽管“郑氏规矩”看似稳固,但暗流依旧涌动。
·荷兰人的不甘:VOC绝不会心甘情愿长期忍受这种屈辱地位,他们在等待机会,暗中积蓄力量。
·澳门葡人的怨恨:高昂的饷银和受限的自由让澳门的葡萄牙人倍感屈辱,离心倾向加剧。
·其他海商的抱怨:许多中国海商虽然获得了安全,但大部分利润被郑芝龙攫取,内心难免不满。
·朝廷的猜忌:并非所有官员都乐于见到郑芝龙坐大,弹劾他“尾大不掉”、“擅专海利”的奏章从未断绝。
郑芝龙本人也清楚这一点。他在厦门将军府内,一方面享受着权力顶峰的滋味,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强化军备,完善情报网络,平衡各方关系,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一官的规矩”,如同一张无形却坚韧的巨网,笼罩了整个东亚海域。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秩序和短暂的和平,但也埋下了新的矛盾种子。所有航行在这片海域上的船只,无论来自何方,都必须看清那面飘扬的郑氏令旗,并遵守其主人定下的游戏规则。
一个新的时代,以一种强人政治的方式,到来了。而这位规则的制定者,正站在厦门的点将台上,审视着这片已然被他征服的蓝色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