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带记忆爱你 > 第192章 首轮专家论证,优化数据安全条款

第192章 首轮专家论证,优化数据安全条款(1 / 1)

进入4月,《智慧城市建设行业标准》草案的审核流程如期推进。4月15日,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在京组织首轮专家论证会,邀请15位涵盖“产、学、政、研”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论证组,对草案内容进行深度审议。其中,既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数据安全领域学者,也有国内头部科技企业的技术负责人,还包括来自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住建部智慧城市建设协调司的政务信息化专家,确保论证意见兼顾学术严谨性、企业实操性与政策合规性。论证焦点最终集中在“数据安全”章节,专家们提出的两条关键修改意见,推动草案条款进一步细化完善,为后续审核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论证会当天,工信部审核组组长李建军首先介绍论证流程:“本次论证采用‘章节分组审议+集中讨论’的模式,15位专家分为3组,分别聚焦‘数据安全’‘设备兼容’‘服务质量’三大核心章节,先独立审议提出修改意见,再集中研讨形成统一结论。”负责“数据安全”章节审议的5位专家中,领头的是清华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的王教授,他长期参与国家数据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起草工作,对数据分类分级、跨境传输等领域有着深入研究。

经过3小时的独立审议,王教授代表小组率先提出修改意见。第一条意见直指草案中“核心数据存储于国内服务器”的表述模糊问题:“草案仅笼统提及‘核心数据’需国内存储,但未明确‘核心数据’的具体范围。智慧城市建设涉及的数据类型复杂,既包括居民人脸、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也包含社区公共区域的温湿度、照明等非敏感数据,若不明确界定范围,企业执行时可能出现‘过度管控’或‘管控不足’的问题——有的企业可能将所有数据都按核心数据标准存储,增加运营成本;有的企业则可能误将敏感数据归为非核心数据,造成安全隐患。”

为让意见更具指导性,王教授举例说明:“比如社区门禁系统采集的‘居民出入时间记录’,若仅记录时间与门禁编号,未关联个人身份信息,可归为非核心数据;但若与居民人脸、身份证号绑定,则属于核心数据,必须严格管控。草案需要明确划分核心数据的具体类别,让企业有清晰的执行依据。”这一意见得到其他专家的一致认同,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的专家补充道:“从监管角度看,明确核心数据范围也能提高执法效率,避免因界定模糊导致监管缺位。”

第二条意见则聚焦数据跨境传输的特殊场景。来自某跨国科技企业的技术专家提出:“部分智慧城市企业有海外业务,比如为境外中资社区提供智能设备,可能需要将部分非敏感数据传输至境外进行数据分析或运维。草案目前仅禁止核心数据跨境传输,未提及非敏感数据跨境传输的规范,也未制定应急方案——若企业因海外业务需要传输非敏感数据,或因设备故障需将数据临时传输至境外维修中心,缺乏明确的操作流程,可能导致企业陷入‘合规困境’。”他建议:“草案应补充数据跨境传输的管理条款,既明确非敏感数据跨境的审批流程,也制定应急情况下的数据处理方案,兼顾安全与企业发展需求。”

专家论证意见反馈至起草小组后,林辰高度重视,当晚就组织核心成员召开紧急研讨会。针对“明确核心数据范围”的意见,小组结合《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以及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数据类型,经过多轮讨论,最终将“核心数据”明确划分为三类:一是“居民身份信息”,包括人脸、指纹、身份证号、手机号等可直接识别个人身份的数据;二是“社区安防数据”,涵盖监控录像、门禁出入记录(关联个人身份)、消防预警信息等涉及公共安全的数据;三是“政务交互数据”,即企业与市政部门交互的项目审批、资金往来、设备运维等涉及政务管理的数据。同时,草案还新增“核心数据识别流程图”,指导企业通过“是否关联个人身份”“是否影响公共安全”“是否涉及政务秘密”三个维度,判断数据是否属于核心数据,避免执行歧义。

针对“补充数据跨境传输条款”的意见,小组参考国家网信办发布的《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结合智慧城市企业的海外业务特点,制定了详细的管理规范:一是明确非敏感数据跨境传输需提前向省级以上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提交申请,说明传输数据的类型、用途、接收方资质等信息,经审核通过后方可传输;二是要求企业建立“数据跨境传输日志”,记录传输时间、数据类型、接收方、用途等信息,日志留存时间不少于3年,便于监管部门追溯;三是制定应急方案,规定因设备故障、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需临时跨境传输数据的,企业需在传输后24小时内补报审批,同时采取加密、脱敏等安全措施,确保数据不被泄露或滥用。

为确保优化条款的合规性与可操作性,小组还特别邀请王教授与公安部的专家进行线上指导,对核心数据分类的合理性、跨境传输流程的严谨性进行把关。经过一周的修改完善,优化后的草案于4月28日正式反馈至工信部。审核组对修改内容高度认可,李建军组长在回复中表示:“起草小组对专家意见的吸收充分,核心数据范围的界定清晰合理,数据跨境传输条款兼顾安全与实操,优化后的草案进一步提升了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同意通过首轮专家论证。”

首轮论证的顺利通过,为标准草案的后续审核注入了信心。林辰在小组总结会上说:“专家的意见帮我们发现了草案的疏漏,让条款更完善、更贴合实际需求。这也提醒我们,行业标准的制定需要不断听取各方意见,在安全与发展、规范与灵活之间找到平衡。接下来,我们要做好5月份全行业意见征集的准备,继续打磨草案,确保最终发布的标准能真正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此时,起草小组已启动全行业意见征集的准备工作,计划在工信部官网、中国智慧城市产业协会公众号等平台同步发布优化后的草案,面向全国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公开征集意见。林辰看着优化后的条款文本,心里清楚:每一次修改与完善,都是向“科学、实用、可落地”的行业标准更近一步。随着审核流程的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行业标准》终将正式出台,为国内智慧城市建设领域带来规范化、高质量的发展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