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辰星科技的业务在东南亚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越南4国10个城市落地生根时,林辰在新加坡分公司的季度会议上,抛出了一个关键问题:“现在马来西亚的项目在研发工业区域监测技术,印尼棉兰早就有类似的违规倾倒监测功能,为什么不能直接复用?越南岘港急等设备,却要从国内重新采购,新加坡仓库里明明有库存,这就是资源浪费!”
此时,东南亚各项目间的“信息孤岛”问题已逐渐凸显:马来西亚槟城的“政企联动”项目需要开发工业区域异常行为监测功能,技术团队从零开始调研,耗时两周仍无进展;印尼泗水的项目遇到设备零件损坏,需从国内调货,等待周期长达20天;越南岘港的设备采购成本比泰国普吉岛高8%,只因两地分别从不同供应商采购……这些问题不仅拖慢项目进度,还增加了运营成本。“必须建立一个区域协同机制,把各项目的资源串起来,形成合力。”林辰在会议上拍板,决定在新加坡分公司成立“区域业务协同中心”。
协同中心选址在新加坡分公司隔壁的写字楼,面积300平米,分为技术共享区、支援调度区和供应链管理区三个功能板块。林辰任命赵伟兼任协同中心主任,从东南亚各项目团队中抽调8名核心骨干,分别负责三项关键举措的落地。
第一项举措是建立“技术共享库”。技术团队将各地区的适配技术拆解为标准化模块,分类录入共享库:抗震动模块包含雅加达的特种合金外壳设计、泗水的双层缓冲垫方案;防粉尘模块收录了自动除尘装置、密封接口技术;低功耗模块则整合了清莱山区的电池续航优化、休眠功能设计。每个技术模块都附带详细的参数说明、施工图纸和测试报告,项目团队只需登录共享库系统,搜索关键词就能获取所需技术资料,还能在线预约技术顾问答疑。为确保技术实时更新,协同中心规定各项目团队在完成新技术研发后,72小时内必须上传至共享库,否则将影响项目考核评分。
第二项举措是组建“跨区域技术支援队”。协同中心从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越南的项目团队中,各选拔2名技术骨干组成支援队,共8人轮流驻守新加坡协同中心,每人驻守周期为1个月。支援队建立了“48小时响应机制”:各地区项目遇到技术难题,可通过协同中心的线上平台提交需求,说明问题类型、紧急程度和现场情况;支援队接到需求后,1小时内完成问题评估,若远程无法解决,48小时内必须抵达项目现场。为提升支援效率,协同中心还为支援队配备了专用出差设备箱,内含常用的检测仪器、维修工具和备用零件,确保队员抵达现场就能立刻开展工作。
第三项举措是统一“采购供应链”。协同中心在新加坡港附近租用了1000平米的仓储中心,整合东南亚各项目的设备需求,与国内核心零部件供应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批量采购摄像头镜头、电路板、电池等关键部件,统一存储在新加坡仓库。各地区项目只需提前10天提交设备需求清单,协同中心根据清单在仓库完成组装配送——马来西亚、印尼的项目通过陆路运输,3-5天即可送达;泰国、越南的项目通过海运,7天内就能到货。同时,协同中心还对各地区的供应商进行统一管理,筛选出性价比最高的本地安装团队、运维服务商,与他们签订区域合作协议,确保各项目能享受到同等质量、更低成本的配套服务。
协同中心运行刚满1周,马来西亚槟城的“政企联动”项目就遇到了难题——该项目需要监测工厂周边的“工业废料违规堆放”行为,技术团队尝试多次仍无法精准识别废料特征。项目负责人通过“技术共享库”搜索“废料监测”关键词,很快找到了印尼棉兰项目上传的“工业废料违规倾倒监测”模块。模块中详细记录了废料的外形特征、识别算法参数,甚至附带了1000张不同类型工业废料的样本图片。技术团队仅用3天就完成了模块适配,成功实现了工业废料堆放的自动识别,比预期节省了10天时间。“要是没有共享库,我们还得在黑暗里摸索!”槟城项目技术负责人兴奋地在协同中心的反馈平台上留言。
运行第15天,泰国清莱山区的项目突发设备故障——一台智能摄像头的镜头因暴雨受损,无法正常拍摄。项目团队通过线上平台提交支援需求,驻守协同中心的泰国籍技术骨干阿猜当天就带着备用镜头出发,第二天一早就抵达清莱山区,2小时内完成了镜头更换。“以前遇到这种情况,至少要等15天才能从国内调货,现在两天就解决了,太高效了!”清莱项目负责人说。
在供应链方面,越南岘港的项目首次通过协同中心采购设备,就感受到了明显变化:之前从国内采购一批智能摄像头,需要经过报关、海运等流程,耗时15天,采购成本为每台1200美元;此次从新加坡仓库直接调配,7天就收到了设备,采购成本降至每台1080美元,单台成本降低10%。协同中心供应链负责人解释:“批量采购能拿到更低的折扣,加上本地配送省去了长途运输费和关税,成本自然降下来了。”
本章末,协同中心发布了首月运行报告:马来西亚槟城、泰国清莱等5个项目通过“技术共享库”复用成熟技术,平均缩短研发周期12天;跨区域技术支援队共处理12起技术需求,响应及时率100%,现场解决率83%;统一采购供应链为各项目节省采购成本12%,设备配送时间平均缩短50%。整体来看,东南亚各项目的推进效率平均提升30%,原本需要2个月完成的设备安装调试,现在只需1个半月就能完成。
林辰在协同中心的总结会议上,看着这份亮眼的报告,欣慰地说:“区域协同不是简单的资源拼凑,而是让每个项目都能站在其他项目的肩膀上前进。接下来,我们要把协同机制推广到客户维护、运维服务等领域,为后续开拓菲律宾、柬埔寨等市场做好准备。”
此时的协同中心内,技术人员正在更新“技术共享库”的最新模块,支援调度区的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各地区的需求响应进度,供应链管理区的工作人员正核对下个月的设备需求清单。一个覆盖东南亚的业务协同网络,正悄然成型,为辰星科技的海外扩张注入了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