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老李,你想屁吃了! > 第170章 长安城里的暗流。

第170章 长安城里的暗流。(2 / 2)

与私密角落的阴谋算计相比,皇宫两仪殿内,虽是君王与心腹重臣的议政之地,气氛却同样沉重得能拧出水来。

李世民挥退了所有侍从,只留下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和魏征四人。巨大的宫殿显得格外空旷,只有角落的铜制仙鹤香炉吐着淡淡的青烟。

李世民没有坐在高高的御座上,而是有些疲惫地瘫坐在一张软榻上,甚至解开了紧束的领口,眉宇间刻满了属于一个普通父亲的忧虑和憔悴,那双惯于洞察秋毫的锐利眼眸,此刻也布满了血丝。

“这里没有外人,朕……朕心里堵得慌。”李世民的声音沙哑,带着一丝罕见的脆弱,“承乾的腿,你们都知道。杜远他们的法子,是朕点的头。那是……那是没办法的办法!是死马当活马医!可朕心里比谁都清楚,这法子……太险了!简直是在走钢丝!万一……万一……”

他顿住了,似乎难以启齿那个最坏的结果,深吸一口气,才艰难地继续:“朕叫你们来,是想听听你们的实话。万一,朕是说万一,承乾他……真的就……就站不起来了,或者……更糟……这大唐的江山,朕……该如何是好?”

这个问题像一块千斤巨石,砸在寂静的大殿中。废立太子,是帝国最敏感的神经,轻易触碰不得。

短暂的死寂后,长孙无忌作为外戚和重臣,率先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低沉而充满忧虑:“陛下,太子乃国本象征,万民表率。若……若太子殿下果真……不良于行,于朝廷礼制、于帝国威仪,确实……有难以弥补的损伤。”

“不过,太子殿下此次甘冒奇险,勇于接受非常之法,其心志之坚毅,勇气之可嘉,或能赢得朝野不少同情与敬佩,这也是……一种威望。”

房玄龄捋着胡须,沉吟良久,方谨慎开口:“陛下,储君之选,关乎天下安危,社稷稳定。若太子伤重难愈,其仪容受损,将来临朝听政,确实恐难令四方宾服。”

“然,废长立幼,自古易生祸端,前朝教训,历历在目。此事利弊悬殊,须待结果明朗之后,综合考量太子殿下的身体状况、意志能力以及朝局人心,再行定夺方为上策。眼下,朝廷上下当同心协力,支持救治,静待结果。”

杜如晦面色凝重,补充道:“玄龄兄所言极是。当前首要,乃是稳定。臣担心有人会借机兴风作浪,不仅针对太子殿下,更可能对杜远、吴王殿下不利。京师防务,尤其是皇城与东宫警戒,需立即加强,暗中对各方动向,特别是与东宫、魏王府关联密切之人,需严加监控,以防不测。”

一直沉默如同山岳的魏征,此时猛地抬起头,目光如两道闪电,直射李世民,声音洪亮而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在这空旷的大殿中回荡:“陛下!臣以为,此刻商议废立之事,非但过早,更是大谬!”

他一开口,便让其他三人都为之一震。魏征毫无惧色,继续直言:“太子殿下为何甘愿忍受刮骨疗毒之苦?正是因其心系社稷,不愿因一己之残,有损大唐国体,辜负陛下期望!”

“陛下此刻,正当展现坚如磐石的支持,与太子殿下、与杜远孙思邈等人共渡难关!岂能先行考虑失败之后果?此举若传扬出去,岂不令奋力救治者寒心?令太子殿下绝望?”

他向前一步,语气愈发激昂:“即便!即便最坏的情况发生,太子殿下不幸残疾,评判一国之储君,首重其德行能否光照天下,其能力能否治理山河!岂可仅以形体是否完缺作为唯一标准?昔日孙膑受膑刑,仍能助齐国成就霸业!更何况,吴王殿下毅然参与此事,若成功,便是匡扶社稷之功臣;若失败,亦将承受巨大压力与非议。此中关节之复杂,人心之微妙,陛下身为人父,身为君王,不可不深察啊!”

魏征这一番掷地有声的诤言,如同惊雷,震醒了沉浸在焦虑和恐惧中的李世民。他浑身一震,仿佛从一场噩梦中惊醒,意识到自己作为父亲的悲痛险些压倒了他作为帝王的理智。他缓缓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沉沉的、没有星月的夜空,背影显得有些孤单。

良久,他转过身,脸上虽然依旧疲惫,但眼神已重新凝聚起帝王的决断力:“玄成(魏征字)之言,如暮鼓晨钟,震聋发聩。是朕……方寸乱了,险些自乱阵脚。”

他目光扫过四位股肱之臣,声音恢复了往日的沉稳:“就依克明(杜如晦字)所言,京师防务即刻加强,玄龄统筹全局,辅机(长孙无忌字)密切关注后宫与宗室动向。至于承乾……”

李世民的目光投向东宫的方向,斩钉截铁地说:“朕,既然选择相信他们,就把这信任给到底!是成是败,朕都与承乾,与杜远、孙思邈、恪儿他们,一起承担!”

决断已下,两仪殿内的凝重气氛似乎缓和了些许,但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风暴,或许才刚刚开始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