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这里独特而融洽的氛围。由于太上皇李渊长期在此颐养天年,皇帝李世民和朝廷众位重臣频繁往来,村民们早已见惯了这些天潢贵胄、紫袍公卿。
最初的敬畏与拘谨过后,淳朴的村民们发现,这些“了不得的大人物”在杜家村的地界上,似乎格外地平易近人,尤其是有他们无比敬爱的“杜先生”在中间从容周旋、谈笑风生,便也逐渐放下了心防,恢复了往日的自然与热情。
于是,便出现了一幅幅在大唐其他任何地方都绝无可能见到的奇妙景象:
李世民穿着一身不起眼的常服,在村里溜达,兴致勃勃地查看新安装的、效率更高的水车,旁边可能会有个叼着旱烟袋的老农,很自然地走上前,甚至伸出粗糙的手拍拍他的肩膀(这个动作每次都吓得后面乔装改扮的侍卫魂飞魄散,差点就要拔刀),熟稔地打着招呼:“哟,老李又来瞅新鲜啦?瞧瞧俺们这新弄的大家伙,比工部发下来的那批好使唤多了吧?还是杜先生有法子!”
李渊更是彻底褪去了太上皇的光环,融入了这里的市井烟火,成了村民们口中独一无二的“李老丈”。
他时常背着手,慢悠悠地晃到某户人家的院门口,瞅瞅院里金灿灿新收的玉米棒子,点评一下屋檐下晾晒的、油光锃亮的腊肉,甚至到了饭点,会被热情好客的主人硬拉上桌:“李老丈,赶巧了!今天家里按杜先生教的方子炖了只肥鸡,香得能馋死个人!来来来,别客气,添双筷子,咱爷俩喝两盅!”
就连程咬金、尉迟恭这等在战场上能止小儿夜啼的绝世猛将,也常被一些胆大的村妇笑嘻嘻地调侃:“程公爷,瞅您这肚腩,又圆润了不少!是不是又偷摸去俺们酒楼后厨顺好东西吃啦?”“尉迟公爷,您就行行好,笑一个呗?整天板着张黑脸,村头王寡妇家那娃儿见了您都不敢哭出声哩!”两人往往不怒反笑,甚至还会插科打诨,与村民们笑闹成一片。
房玄龄、杜如晦等文臣相公,则格外喜欢在学堂外的回廊下驻足,听着里面传来的稚嫩却认真的读书声,面露微笑。偶尔会有大胆的学子跑出来拉住他们的衣袖请教问题,他们也会极其耐心地俯身解答。
就连以铁面无私、严肃刻板着称的魏征,有一次在村中小径上沉思时,也被几个玩闹的顽童用新编的草蚂蚱不小心丢中了官帽。他先是愕然,随即无奈地摇摇头,弯腰捡起那精致的草编蚂蚱,非但没有斥责,反而就势和围拢过来的孩子们讲起了万物有灵、应爱惜草木的道理。
在这里,宫廷中那套等级森严、不可逾越的秩序,被一种更为朴素、自然、融洽的乡情邻里关系所悄然淡化。
杜家村,仿佛一个被无形结界保护起来的独特“世外桃源”,其祥和富足的底气,不仅来自于那堆积如山的、有形的财富,更来自于知识带来的力量、技术带来的革新,以及那种上下同心、官民融洽、其乐融融的独特氛围。这种无形却强大的力量,比有形的刀枪剑戟更为坚韧,也更能润物无声地吸引和凝聚人心。
杜远漫步于村中,将这一切欣欣向荣、和谐自在的景象尽收眼底,心中充满了欣慰与成就感。
他知道,自己当初播下的那些关于财富、技术和文明的种子,正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沐浴着贞观的阳光雨露,开出最绚烂夺目的花朵,结出最丰硕甜美的果实。
而他将那支耗费了无数心血、按照超时代理念练就的两千“特种部队”的指挥权,完全交予太上皇李渊,既是对这位老人的绝对信任与孝心,也是为了更好地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世外桃源。
这支深藏在秦岭余脉山谷中的可怕力量,如同定海神针,默默蛰伏,无声地守护着杜家村的每一份安宁与祥和,也让李渊在此居住得更加安心、惬意,乐不思蜀。
杜家村,已然超越了普通村落的概念,它成为了贞观盛世下一个充满活力、极度富足、开放包容、和谐融洽的独特样板与耀眼灯塔,持续不断地吸引着帝国四面八方投来的好奇、赞叹与向往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