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老李,你想屁吃了! > 第18章 杜远把心扎进大唐了

第18章 杜远把心扎进大唐了(1 / 2)

新屋终于落成,恰逢年关将至,杜远满心欢喜地开始着手“装修”他的新居。虽说条件有限,所谓的装修也不过是尽其所能地让这两间茅屋住起来更舒适、更合自己心意一些,但他却做得格外认真。

他央求母亲和村里几位手巧的妇人,用粗麻布缝制了厚厚的窗帘。布料虽糙,但致密挡风,挂起来之后,顿时阻隔了冬日钻隙而入的寒意。炕席是新编的,还带着干草特有的清香气,铺在烧得暖烘烘的土炕上,显得格外温馨。而最让他费心的,还是那间属于自己的小书房。

杜远找来一块相对平整的木板,亲手反复打磨,又请村里唯一会点木匠活的老汉帮忙,做成了一个简易却结实的小书架和一张小书桌。他将那些视若珍宝的图纸、以及好不容易攒下的文房四宝一一取出,整齐地归置在书架上。最后,他神色郑重地回到老屋,在自己曾经睡过的那面炕席下,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张保存得还算完好的麻纸。

只见纸张微微泛黄,边缘略有磨损,但上面用工整而略带稚气的楷书写就的文章依旧清晰——正是那篇《陋室铭》。这是他那日从长安英雄楼归来后,心潮澎湃,凭记忆一字一句默写下来的。它曾长久地贴在老屋大堂的土墙上,陪伴他度过最初的彷徨与憧憬。如今搬迁新居,他也没忘了将它带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他低声念诵着,用手指仔细地将卷起的纸角一点点抚平,找来一点用剩的米糊,像是完成某种仪式般,郑重其事地将它贴在了新书房最显眼的那面土墙上。这篇铭文仿佛还沾染着老屋的烟火气息,承载着他初来这个世界时的所有记忆、迷茫与顿悟,此刻在这崭新的、尚且带着泥土味的环境中,找到了它的新位置,继续见证着一切。杜老汉和闻讯赶来围观的村民对这篇文章早已不陌生,当初在老屋就常见到,如今见杜远如此郑重地将其“请”到新屋,纷纷点头称赞,觉得再合适不过。

“远哥儿是个念旧情、有心的孩子啊!”一位老汉捻着胡须叹道。

“这文章写得是真好,挂在书房里,正配咱远哥儿‘仙童’的身份!”一位大婶笑着附和。

“别看是陋室,俺咋觉得,比那地主老财家的青砖大瓦房还显得亮堂、有精神哩!”

杜远听着乡亲们这些质朴甚至有些粗糙的夸赞,望着墙上那篇从旧居迁来的《陋室铭》,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与安宁。这间新的陋室,是他在这大唐时空奋斗的新起点;而这篇铭文,则像一座无形的桥梁,稳稳地连接着他的过去与现在。

除夕这天,杜家村仿佛真的暂时忘却了外界的烦忧,成了一处小小的世外桃源。

尽管外界饥荒的消息仍隐约传来,像一层看不见的薄纱,笼罩在大人们眉宇之间,添上一丝难以完全挥去的忧虑,但在这个被群山深情环抱的小村庄里,凭借着杜远带来的神奇作物红薯和各家之前积攒下的一些粮食,加上朝廷终于发放到乡里的些许赈济,这个年关,总算能够过得去,甚至还能透出几分欢庆。

家家户户的窗户上,都贴上了用红纸剪出的窗花。手艺或许是粗糙的,图案或许简单,但那鲜红的颜色和笨拙的线条里,包裹着的是最真挚的心意和对未来的祈盼。杜远的新家门口,也贴上了杜子腾和杜子鄂两个小家伙握着笔、歪歪扭扭写下的“福”字,墨迹浓淡不均,却透着童稚的喜气。

村里的空地上,孩子们穿着虽打有补丁却被浆洗得干干净净的冬衣,追逐嬉闹着。他们手里拿着在杜远简单指导下、用竹片和厚纸做成的“炮仗”,点燃后只能发出“啪”一声脆响,却足以引来阵阵清脆欢快的笑声。这笑声极具感染力,仿佛能穿透寒冷的空气,驱散严冬的萧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