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子腾:“哦,啊——嘎?”
杜远:“……”(放弃纠正,可能本地口音问题)
杜子鄂读o,总是读成:“窝——”
杜远:“是‘喔’!嘴巴拢圆!”
杜子鄂努力拢圆,结果读成了:“呕——”
杜远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
等到教声母,更是笑话百出。
b、p、、f还勉强能分清。
教到d、t、n、l时,杜子腾总是把“d”念得像“g”,把“t”喷了杜远一脸口水。
杜子鄂则死活分不清“l”和“n”,“来了”念成“耐了”,“奶奶”念成“来来”。
围观的其他孩子笑得前仰后合,堂屋里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前世快节奏生活的杜远好久没有这么开心的笑过了。
杜远耐着性子,又是示范,又是掰嘴型,感觉自己比教母猪产后护理还累(虽然他也没真教过母猪)。但他发现,用拼音来认字,效率确实高很多。他随手写了“爸”、“妈”两个字,注上拼音,俩小子居然磕磕绊绊地念出来了!
“远哥!俺认得字了!”杜子腾兴奋地大叫,虽然念得不冷不类,写得歪歪扭扭。
杜子鄂也激动地指着墙上《陋室铭》里的“山”字:“这个俺认识!sh-an-山!”
虽然过程曲折,充满乌龙,但“仙界拼音扫盲法”总算是在杜家村扎下了根。杜远每天固定时间上课,从拼音到简单的数字、汉字,甚至还夹杂着简单的算术。忙得不亦乐乎。
村民们一开始只是看热闹,后来发现自家孩子居然真的能认出几个字了,还能像模像样地拼读,态度也从好奇变成了支持,在变成谁家孩子不来就会请家法。甚至有些大人也忍不住在窗外偷偷跟着学。
杜远看着杜子腾和杜子鄂那两个原本只会掏鸟窝、追鸡撵狗的皮猴子,现在能安静地蹲在地上用树枝拼写“a、o、e”,虽然依旧时常跑偏,但他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文化的火种,似乎就在这间破旧的茅草堂屋里,伴随着各种搞笑的读音错误,悄悄地播撒了下去。杜远想着,等开春,是不是该弄点沙盘或者石板,省点纸?嗯,又是一笔开销……看来,搞钱计划还得提上日程啊。
他这位“仙童”,不仅要操心全村人的肚子,还得操心他们的脑子,真是为这个家(村)操碎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