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杜远坐着颠簸的驴车,抱着年货和剩下的铜钱,心满意足地返回杜家村时,他那只“借”来的《出塞》诗,却以比他驴车快无数倍的速度,传到了大唐帝国的权力中枢。
大唐宰相房玄龄,在下朝回府的路上,恰巧听说了英雄楼诗词大赛出了一首绝世边塞诗,作者竟是个十岁孩童的奇闻。素来爱才又心思缜密的房相,立刻命人抄录了诗句带回府中。
书房内,房玄龄捧着那张抄录着《出塞》的纸笺,反复吟诵,越是品味,越是拍案叫绝!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好!寥寥数字,写尽边塞苍凉与征人之苦!”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妙!气魄雄浑,掷地有声,道尽将士卫国之志与百姓渴安之心!”
“这真是一个十岁稚子所作?若非亲见,实难相信!此子若非神童,必是文曲星下凡!”
房玄龄坐不住了。陛下求贤若渴,尤其如今贞观初立,正值用人之际,此等天才,岂能埋没于市井?他立刻命人备车,揣着诗稿,急匆匆直奔皇宫。
两仪殿内,李世民刚批阅完一堆奏折,正与长孙无忌商讨来年春耕事宜,略显疲惫。听闻房玄龄去而复返,有要事求见,便宣了进来。
“玄龄,何事如此匆忙?”李世民揉了揉眉心问道。
房玄龄难掩激动,将诗稿呈上:“陛下!请您看看这个!”
李世民接过纸笺,随口念道:“秦时明月汉时关……”念完第一句,他眼神就微微一凝。待到四句念完,他猛地从御案后站起身,目光炯炯地盯着房玄龄:“此诗何人所作?气象宏大,格调高古,非一般文人所能及!可是药师(李靖)或茂公(李积)军中所传?”
房玄龄摇头,脸上带着不可思议的神情:“陛下,作此诗者,并非军中将领,也非朝中文臣,而是一个年方十岁的孩童!今日在长安城西市英雄楼诗词大赛上,当场吟出,震惊四座!”
“十岁孩童?!”李世民和旁边的长孙无忌同时失声惊呼,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
“千真万确!”房玄龄将打听到的情况详细禀报,“此子自称姓杜名远,来自终南山下,作完诗拿了赏钱便迅速离去,无人知其具体来历。臣以为,此等天赋异禀之神童,若能好生培养,将来必是我大唐栋梁之材!其才思敏捷,胸怀韬略,观此诗便可见一斑!”
李世民在殿内来回踱步,心情激荡。他本身就是极爱才之人,更何况是这等闻所未闻的神童!
“杜远……终南山下……十岁……”他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求贤若渴的光芒,“山野之间竟藏有如此麒麟儿!玄龄,你说得对,此子绝不能埋没!”
他猛地停下脚步,斩钉截铁地下令:“传旨!命‘百骑’即刻出动,前往终南山一带,秘密查访这位名叫杜远的十岁神童!务必查明其确切住址、家世背景,速速回报!记住,是请!要好生礼遇,不可惊扰!”
“臣遵旨!”房玄龄领命,心中也为陛下的重视而感到欣慰。
很快,数名身手矫健、装扮普通的“百骑”精锐悄然离开长安,直奔终南山方向而去。他们得到的指令是:查找一个十岁左右、名叫杜远、极具诗才的神童。这个任务目标,听起来似乎很明确,但又如同大海捞针。终南山范围何其广大,山下村落众多,谁又能想到,他们要找的“神童”,压根不在终南山主流区域,而是躲在更偏僻的、几乎与世隔绝的杜家村呢?注定是要查个寂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