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五代烽烟:从草莽到龙庭 > 第160章 财政危机:三冗问题的形成

第160章 财政危机:三冗问题的形成(1 / 2)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冬,汴梁三司衙门的庭院里,寒雪初霁,青石板上积着薄薄一层白霜,却盖不住厅内的焦灼气息。三司使韩琦身着紫色官袍,坐在案后,面前摊开的《大宋财政总账》上,密密麻麻的朱批触目惊心——“庆历二年,财政收入三千二百万贯,支出四千八百万贯,赤字一千六百万贯”;“冗官俸禄九百五十万贯,冗兵开支两千一百万贯,岁币三百万贯,余者支于祭祀、工程”。年过六旬的赵仲(虽致仕,仍受仁宗召见议财政)拄着嵌铜拐杖,坐在侧首,手里捧着赵烈晚年编纂的《五代财政考》,册页上“后周显德五年,财政收入一千万贯,军费六百万贯(占六成),民生水利三百万贯(占三成),官吏俸禄一百万贯(占一成)”的字迹,与眼前的账本形成尖锐对比,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沉重与忧虑。

“赵编修,您看看这账本!”韩琦将一支毛笔重重搁在砚台里,墨汁溅出几滴,“去年对辽夏战争失利,军费又增了三百万贯;今年科举扩招,新科进士加恩荫子弟,冗官又多了两百人,俸禄再增五十万贯;还有陛下要修玉清昭应宫,需钱一百万贯——三司的库房都空了,连西北军的冬衣都凑不齐,这日子没法过了!”

赵仲接过账本,指尖拂过“冗兵开支两千一百万贯”的数字,想起三个月前赵承从高阳关送来的书信——信中说“士兵冬衣单薄,粮草掺沙,有的甚至连弓箭都拉不开”。他翻开《五代财政考》,指着其中一段:“韩大人,老夫父亲赵烈亲历五代,在书中写‘后晋天福年间,因冗兵(私兵空额)、冗官(藩镇幕僚),财政两年告罄,终被契丹所灭’。如今大宋的冗官、冗兵,比后晋还甚——后晋官员不足三千,大宋如今官员超一万;后晋常备军五万,大宋如今禁军加厢军超百万,可战斗力却连后晋都不如!”

正说着,厅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赵承(刚从河北前线述职回来,铠甲未卸,腰间还挂着战刀)大步走进来,身上带着边境的风雪与硝烟。他手里拿着《西北军饷申领表》,上面“需冬衣五万套、粮草十万石、火药箭三千支”的字样,被他用红笔圈了三道:“韩大人,赵二叔!西北李元昊还在袭扰泾原,士兵们冻得握不住枪,再不给冬衣和粮草,怕是要出哗变!”

韩琦看着申领表,脸上满是无奈:“赵将军,不是三司不给,是真没钱!去年给辽夏的岁币就花了三百万贯,修玉清昭应宫又用了一百万贯,剩下的钱连冗官冗兵的开支都不够,哪还有余钱给西北?”他顿了顿,声音压低,“老夫私下问过三司判官,就算把江南的商税提前征收半年,也只能凑够一半,这还是要得罪江南的商人。”

赵承闻言,忍不住攥紧拳头,指节发白:“商税提前征收?那江南的百姓怎么办?去年江南大水,好多农户本来就欠着赋税,再提前征税,不是把他们逼上绝路吗?五代时后汉刘承佑就是因为加征‘拔钉钱’,逼反了郭威,难道朝廷忘了?”

赵仲点头附和:“承儿说得对!老夫父亲在《五代财政考》里写‘苛税亡民,冗费亡国’。后唐李存勖为填财政窟窿,纵容士兵劫掠百姓,结果邺都兵变,自己也死于乱兵之手。如今大宋要是敢提前征税、苛待百姓,迟早会重蹈五代覆辙!”

韩琦叹了口气,从案下取出一卷《三冗问题分析稿》,上面详细记录了冗官、冗兵、冗费的成因:“老夫也知道苛税不行,可三冗不除,财政永远是个窟窿。您看——冗官:科举每年录取五百人,加上恩荫(官员子弟免试为官)、军功授官,每年新增官员两百,十年就是两千,每个官员的俸禄从几十贯到几百贯不等,加起来就是几百万贯;冗兵:荒年募兵(怕流民造反),每年新增士兵五万,空额还占三成,将领用空额领饷,军饷十成里只有七成到士兵手里;冗费:除了岁币、祭祀,还有官员的‘职田’‘公使钱’(公款吃喝),光公使钱每年就花掉一百万贯——这些都是吞钱的窟窿啊!”

赵承凑到稿前,指着“冗兵空额三成”的字样,怒声道:“空额三成?高阳关就有!军籍册上写着守军三万,实际能打仗的不足一万五,剩下的要么是老弱,要么是将领的私兵(空额领饷)!去年我查过,高阳关将领张谦,私吞军饷超十万贯,用空额养了两百个家奴,这样的蛀虫不除,再有钱也填不满窟窿!”

“怎么没除?”韩琦苦笑着摇头,“老夫去年奏请查处张谦,结果枢密院的王钦若大人说‘张谦是老臣之后,需从轻发落’,最后只罢了他的兵权,私吞的军饷一分没追回来。这就是大宋的弊端——文官护文官,武将护武将,冗官冗兵的蛀虫,都有后台,动不了!”

赵仲听到“王钦若”,想起父亲当年在《五代秘史》里写的“后唐伶人乱政,皆因君主宠信,大臣包庇”,忍不住拍案:“宠信包庇,就是亡国之兆!后周柴荣当年整顿财政,杀了三个贪腐的三司官员,罢了二十个冗官,才让后周财政好转,如今大宋要是有柴荣的魄力,何愁三冗不除?”

午后,仁宗在崇政殿召见三人,商议财政对策。殿内,主和派大臣王钦若主张“增岁币与辽夏议和,减少军费;加征江南商税,填补赤字”;主战派大臣范仲淹则主张“裁冗官、汰冗兵、减祭祀开支,以节余充军费”,双方争论不休。

赵仲趁机出列,将《五代财政考》与《大宋财政总账》呈给仁宗:“陛下,老臣以五代为鉴,大宋的财政危机,根源在‘三冗’,而非‘军费不足’。五代后晋因不裁三冗,两年亡;后汉因不裁三冗,四年亡;后周因裁三冗,六年强。如今大宋若学后晋后汉,增岁币、加苛税,必致民反;若学后周柴荣,裁冗官、汰冗兵、节冗费,不出三年,财政必能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