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五代烽烟:从草莽到龙庭 > 第147章 英雄暮年:赵烈的晚年生活

第147章 英雄暮年:赵烈的晚年生活(1 / 2)

宋真宗乾兴二年(1023年)初夏,洛阳赵府的庭院里,百年老槐树的枝叶遮天蔽日,细碎的阳光透过叶隙洒在青石板上,像撒了一把碎金。年过百岁的赵烈,身着素色葛布袍,坐在葡萄架下的藤椅上,手里攥着一把磨得光滑的木梳,正慢条斯理地给趴在膝头的老狗“墨影”梳理毛发。墨影是他十年前从流浪狗里救下的,如今也老得走不动路,只愿依偎在他身边,偶尔发出一声低低的呜咽。

“祖父,您慢些梳,墨影都快睡着了。”赵仲端着一碗冰镇的绿豆沙走过来,将碗放在藤椅旁的小几上。他如今已过不惑之年,鬓角染霜,却仍保持着每日来陪祖父的习惯,手里还捧着一卷刚修订好的《五代秘史》手稿。“方才国子监派人来,说您补充的‘冯道护经’细节,他们已经编入正文,还问您要不要给手稿写个序言。”

赵烈停下木梳,目光落在手稿封面上“五代秘史·终章”的字样上,浑浊的眼睛里泛起一层水雾。他想起自己三十岁开始动笔,如今已过去七十年,手稿从最初的几卷残页,变成如今的厚厚二十册,里面记满了五代的战火、英雄的悲歌、百姓的苦难。“序言就不用了。”他轻声说,指尖轻轻抚摸着墨影的耳朵,“让后人自己读吧,老夫的故事,都在字里行间了。”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一阵轻快的脚步声,赵承提着一个竹篮走进来,篮子里装着新鲜的樱桃和桑葚。“曾祖父!孙儿从城外果园摘的,您尝尝鲜!”他快步走到藤椅旁,拿起一颗红透的樱桃,小心翼翼地递到赵烈嘴边,“这樱桃是‘洛阳红’,比去年的还甜!”

赵烈张口含住樱桃,甜味在舌尖散开,却让他想起后唐同光年间,在晋阳城外摘野果的日子——那时的野果又酸又小,却是战乱中难得的美味。“甜,比老夫年轻时吃的野果甜多了。”他笑着点头,看着赵承年轻的脸庞,想起自己年少时的模样,心里满是欣慰,“你今日不用去禁军操练?”

“孙儿跟校尉告了假,特意回来陪您。”赵承在藤椅旁蹲下,拿起木梳继续给墨影梳理毛发,“对了曾祖父,孙儿昨天在禁军里,听老兵说您当年在高平之战,一枪挑了北汉大将张元徽,是不是真的?”

赵烈忍不住笑了,摇着头说:“那是说书人编的。老夫当年只是率小队掩护侧翼,张元徽是被李筠将军斩杀的。不过啊,那时的战场,可比说书人讲的凶险多了——北汉的骑兵冲过来时,老夫的长枪都被砍断了,还是你祖父(赵勇)扔给我一把刀,才杀出重围。”

赵仲趁机拿出《五代秘史》的“高平之战”章节,指着其中一段:“祖父,您之前说柴荣陛下在阵前斩逃将时,您曾劝过他‘先查缘由,再定罪责’,这段要不要补充进去?好多读者都觉得柴荣‘斩将立威’太严苛,却不知道您当时的劝谏。”

“加上吧。”赵烈点点头,目光飘向庭院角落的老槐树,“柴荣陛下是个好皇帝,却也有急脾气。那时右军溃逃,是因为粮草被烧,士兵们饿了三天,不是故意怯战。老夫劝他‘斩首恶,赦余众’,他虽没全听,却也免了三百多士兵的死罪。这些细节,不能忘了,不然后人会觉得柴荣是个暴君。”

午后,赵承扶着赵烈回书房休息。书房里的陈设依旧简单,书架上摆满了各类典籍,其中《武经总要》残卷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封面已被反复摩挲得发白。赵烈让赵承取下残卷,翻到“方阵战术”的章节,指着上面的图画说:“你看这‘八卦阵’,当年老夫就是靠它,在晋阳城外挡住了契丹的骑兵。如今大宋的将领,只知道按枢密院的流程调兵,连最基本的阵法都忘了,怎么能打胜仗?”

赵承凑过去,仔细看着图画:“曾祖父,孙儿在禁军里,校尉教的都是‘一字长蛇阵’,说是‘简单易操作’,却从没见过您说的‘八卦阵’。”

“那是因为他们怕麻烦,更怕士兵懂太多会叛乱。”赵烈叹了口气,将残卷放回书架,“五代时的将领,巴不得士兵个个懂阵法、能打仗;如今大宋的将领,只盼着士兵‘听话’,哪怕是一群不会打仗的老弱。你要记住,好的军队,不是靠‘管’出来的,是靠‘教’出来的。”

正说着,管家赵忠进来通报,说杨业的孙子杨宗保来访。赵烈眼睛一亮,连忙让赵承去迎客。杨宗保如今二十多岁,身着轻甲,身姿挺拔,像极了年轻时的杨业。他走进书房,对着赵烈躬身行礼:“晚辈杨宗保,见过赵公。家祖父(杨延昭)托晚辈给您带了封信,还有一把家曾祖(杨业)当年用过的铁胎弓。”

赵烈接过铁胎弓,弓身虽已有些锈迹,却仍透着一股威慑力。他想起陈家谷之战后,自己从战场上捡回这把弓,后来还给了杨延昭,如今又回到自己手中,不禁感慨万千:“这把弓,当年杨业将军用它射杀过三个契丹将领。老夫还记得,杨将军常说‘弓是武将的魂,丢了弓,就丢了魂’。”

杨宗保点头道:“家祖父也常跟晚辈说,赵公当年在陈家谷,曾冒死想救家曾祖,这份恩情,杨家永远记着。家祖父还说,如今西北军情紧张,李德明又在蠢蠢欲动,他已上书枢密院,请求率军反击,可枢密院还在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