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显德四年(957年)春,寿州城外的濠沟边,寒风卷着硝烟味,在战场上弥漫。后周大军已围困寿州三月有余,南唐守军凭借坚固的城防,用床弩和滚木礌石一次次击退周军的进攻,城墙上的“唐”字大旗虽有破损,却仍在风中猎猎作响。
赵烈站在周军大营的了望塔上,手里握着一卷《武经总要》残卷,目光紧锁着寿州城的西门——那里是守军防御最薄弱的地方,却也是最难攻破的地段:城墙高达五丈,外侧包裹着铁皮,床弩的射程能覆盖到濠沟外三十步,周军几次冲锋,都在城下留下了成片的尸体。
“赵将军,枢密使向训大人请您去中军帐议事!”一个亲兵快步跑来,声音带着急切。赵烈点点头,收起残卷,沿着泥泞的营道走向中军帐——他知道,向训找他,定是为了攻破寿州的计策。
中军帐内,气氛凝重。向训坐在主位上,手里捏着一份战损报告,眉头紧锁;将领们围在案前的《寿州舆图》旁,争论不休。“再这么耗下去不是办法!”禁军殿前都虞侯赵匡胤猛地一拍桌子,“粮草只够支撑半个月,若不能尽快破城,只能撤军!”
“可寿州城防太坚固,床弩和滚木根本挡不住!”将领李继勋叹了口气,“上次我率军冲锋,刚到濠沟边,就被守军的床弩射倒了十几个弟兄,根本靠近不了城墙!”
向训的目光落在赵烈身上:“赵将军,你随世宗陛下征战多年,又懂军事工程,可有破城之策?”
赵烈走到舆图前,指着寿州西门的城墙:“西门城墙虽坚,却有一处弱点——城墙上的箭楼是木质结构,若能烧毁箭楼,守军的床弩就失去了依托。我记得《武经总要》残卷里记载过‘火攻之术’,可用‘火药火球’和‘火药箭’,或许能破此局。”
“火药火球?”向训愣了一下,“那不是民间用来驱兽的东西吗?能用来攻城?”
赵烈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里面装着黑色的粉末:“这是我让工匠按残卷记载配制的火药,由硝石、硫磺、木炭按‘硝七、磺二、炭一’的比例混合而成,遇火即燃,火势比普通柴火更旺,还能产生浓烟,可用来烧箭楼、迷守军的烟睛。”
帐内的将领们都围了过来,好奇地看着布包里的黑色粉末。赵匡胤伸手捏了一点,放在鼻尖闻了闻,眉头皱起:“这东西真能烧起来?别到时候没烧到敌军,反而烧了自己人。”
“是否可行,一试便知。”赵烈提议,“我已让工匠制作了十个火药火球和二十支火药箭,今晚便可在营外试验,若效果好,明日就能用来攻城。”
向训当即拍板:“好!就按赵将军说的办!若真能破城,你当记首功!”
当晚,周军大营外的空地上,十几个工匠正忙着准备试验。老工匠马三斤蹲在地上,手里拿着一个麻布缝制的球状物,正往里面填充火药,旁边的年轻工匠则在箭杆上绑着竹筒,里面也装着黑色的粉末。
“马师傅,这火药真的不会提前炸吗?”一个年轻士兵凑过来,眼神里满是紧张——他听说过民间用火药驱兽时,曾有人不小心让火药炸了,炸伤了手。
马三斤笑了笑,手里的动作没停:“放心!这火药是赵将军亲自配比的,用麻布包着,外面涂了桐油,只有点燃引线才会燃,不会随便炸。俺年轻时在晋阳做过‘烟火’,这点门道还是懂的。”
赵烈走到马三斤身边,看着他填充火药:“引线一定要用干麻线,泡过硫磺水,确保能烧到里面的火药。火药箭的竹筒要绑在箭杆前端,引线露在外面,射箭时先点燃引线,再射向目标。”
马三斤点点头,拿起一根浸过硫磺水的麻线,插进火药火球的开口:“将军放心,俺都按您说的做了,保证没问题。”
试验开始时,天色已黑。空地上竖起了一个木质的假箭楼,与寿州城上的箭楼一模一样。马三斤点燃一个火药火球的引线,递给赵匡胤:“赵将军,您试试?”
赵匡胤接过火球,看着引线冒出的火星,深吸一口气,猛地将火球扔向假箭楼。火球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砰”的一声落在假箭楼的木板上,引线烧尽后,黑色的火药瞬间燃起,火焰窜起两丈高,浓烟滚滚,木板很快就被烧得噼啪作响,不到半柱香的时间,假箭楼的顶部就塌了下来。
“成了!”帐内的将领们都欢呼起来。赵匡胤盯着燃烧的假箭楼,眼里满是惊喜:“这东西比滚木礌石管用多了!明日用它烧寿州的箭楼,定能破城!”
赵烈却皱起眉头:“还不够。刚才的火球虽然烧起来了,但火势不够集中,若寿州守军用水浇,很容易扑灭。马师傅,下次制作火球时,在里面加些松香和沥青,这样火势更旺,也不容易被水浇灭。”
马三斤躬身应道:“多谢将军指点!俺明日一早就按您说的改进。”
次日清晨,周军再次对寿州发起进攻。赵匡胤率领禁军为先锋,士兵们扛着火药火球和火药箭,朝着寿州西门冲锋。南唐守军见周军又来进攻,赶紧转动床弩,箭雨朝着周军射来。
“放火球!”赵匡胤一声令下,士兵们点燃火药火球的引线,用力扔向城墙上的箭楼。十几个火球在空中飞舞,像黑色的流星,落在箭楼的木板上。引线烧尽后,火药轰然燃起,松香和沥青让火势瞬间窜起三丈高,浓烟像黑幕一样笼罩了城墙,守军的咳嗽声和惨叫声从城墙上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