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五代烽烟:从草莽到龙庭 > 第104章 南平高季兴:荆南小国的生存智慧

第104章 南平高季兴:荆南小国的生存智慧(1 / 2)

后唐天成元年(926年)冬,江陵城外的长江渡口,寒风卷着江雾,打在过往商旅的棉袍上,却挡不住码头的热闹——数十艘商船整齐地停靠在岸边,船夫们忙着装卸货物,有来自中原的粟米、布匹,有来自南唐的茶叶、瓷器,还有来自后蜀的蜀锦、药材。码头上的税吏穿着青色官服,手持账簿,有条不紊地登记税额,既不苛责,也不拖延,与其他政权“官吏勒索、商旅避之”的景象截然不同。

“这就是南平的江陵渡?果然名不虚传!”一个穿着后唐军官服饰的汉子站在渡口旁,望着眼前的景象,忍不住感叹。他正是奉命出使南平的赵烈,此时的他还在李嗣源麾下任禁军都虞候,因南平刚被后唐封为“荆南节度使”,李嗣源特命他前来“宣抚”,实则是观察这个夹缝小国的动向。

“这位官人是从洛阳来的吧?”一个挑着货担的老汉走过来,笑着问道。老汉是江陵本地的货郎,常年在渡口摆摊,见多识广。“看您的服饰,像是后唐的官爷。俺们南平虽小,却最是安稳,官爷尽管放心。”

赵烈眼前一亮,问道:“老汉,南平为何能在这乱世中安稳?我听说周边的后唐、南唐、后蜀都比它强,就没想着吞并它?”

老汉放下货担,掏出一块烤红薯递给赵烈,缓缓说道:“这都是高王(高季兴)的功劳啊!高王常说,‘荆南地狭,唯有守和,方能存国’。这些年,不管是后梁、后唐,还是南唐、后蜀,高王都不得罪,谁强就依附谁,谁弱也不欺负,还把江陵渡打理得好好的,让商旅都来这里交易,俺们百姓也能跟着过安稳日子。”

这番话,让赵烈对高季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跟着老汉来到渡口旁的茶馆,点了一壶热茶,听老汉细说南平的生存之道——

唐天佑三年(906年),高季兴随朱温攻破江陵,被任命为荆南留侯。当时的荆南,历经战乱,仅剩下江陵一城,人口不足万户,农田荒芜,百姓逃亡。高季兴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招抚流民”:他下令“凡回归故里者,免赋税三年,官府提供种子、农具”,还派人修复江陵的城墙和水利,让百姓得以安居。

“俺就是那时跟着爹娘从襄州逃来的。”老汉回忆道,“当时襄州被后梁军队劫掠,俺家的房子被烧,粮食被抢,一路乞讨来到江陵。高王的人不仅给俺们发粟米,还分了两亩荒田,俺爹娘才有了活路。如今俺家有五亩田,还在渡口摆摊,日子比在襄州时好多了。”

高季兴深知,荆南地处长江中游,是中原、南唐、后蜀之间的交通枢纽,商路是荆南的命脉。因此,他格外重视保护商路,在江陵、归州(今湖北秭归)、峡州(今湖北宜昌)设立“驿站”,派士兵保护商旅,防止盗贼抢劫;还规定“商税仅收十分之一,不得额外勒索”,吸引了大量商旅前来交易。

“您看那艘大船,是南唐的茶商,每月都来江陵卖茶叶。”老汉指着渡口的一艘商船,“还有那艘小些的,是后蜀的锦商,专门把蜀锦卖到中原。这些商人都说,荆南的商税最低,最安全,就算绕道也要来这里。俺们江陵的商户,一半以上都靠招待商旅过活,日子安稳得很。”

赵烈想起出发前,李嗣源曾对他说“荆南虽小,却扼守长江要冲,不可轻视”,如今看来,高季兴正是靠着“商路兴邦”,让南平在夹缝中站稳了脚跟。他在随身的记事本上写下:“南平之兴,在高季兴‘以商养民,以和存国’。地狭而不弱,国小而安稳,实为乱世罕见。”

正说着,茶馆外传来一阵马蹄声,一队穿着南平军服的士兵护送着一辆马车经过,车帘掀开一角,露出一个穿着紫色官袍的老者——正是南平王高季兴。他刚从城外的农田巡查回来,脸上带着泥土,丝毫没有帝王的架子。

“高王!”老汉赶紧起身行礼,其他茶客也纷纷起身,眼神里满是敬重。高季兴看到众人,笑着摆手:“都坐吧,不必多礼。今年的麦子长势不错,大家再辛苦些,年底定能有个好收成。”

赵烈趁机走上前,躬身行礼:“后唐禁军都虞候赵烈,奉明宗陛下(李嗣源)之命,前来宣抚南平,见过南平王。”

高季兴愣了一下,随即笑着扶起赵烈:“原来是赵将军,久仰大名!听说将军在柏乡之战中立过大功,快随本王回府,咱们好好聊聊。”

在南平王府的议事厅里,高季兴与赵烈相对而坐,桌上摆着江陵特产的“碧涧茶”和“橘饼”。高季兴开门见山:“赵将军,明宗陛下派您来,是担心本王有异心吧?”

赵烈也不隐瞒:“南平地处要冲,夹在多国之间,明宗陛下确实想知道,南平今后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