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赵烈抬起头,目光坚定,“胜利不是靠冒险换来的,是靠稳扎稳打,靠保护百姓,靠将士用命!当年柴荣北伐,虽连克三关,却从不敢轻视契丹,每一步都要勘察地形、稳固粮道,这才有所成就。如今耶律休哥掌权,我们更应谨慎,先加固边防,安抚流民,待兵力充足、时机成熟,再图北伐,这才是万全之策!”
他捡起地上的疏稿,指着上面的流民安置计划:“燕云的流民逃来大宋,他们熟悉契丹的地形,了解耶律休哥的部署,若能妥善安置,让他们参与边防,就是大宋的财富。臣恳请陛下,暂缓出击,先增兵瀛州、雄州,同时安置流民,为将来的北伐做准备。”
赵光义沉默了,他看着赵烈苍老却坚定的脸,又想起当年陈桥兵变时赵烈坚守开封城门的情景,想起雍熙北伐时赵烈的预警(虽未被采纳),心里的怒火渐渐平息。“朕可以暂缓出击,但增兵之事,需从长计议。”赵光义的语气缓和了几分,“国库空虚,西北又要防备李继迁,朕最多只能给瀛州增兵五千,剩下的,你自己想办法。”
赵烈知道,这已是赵光义能做出的最大让步,他躬身谢恩:“臣谢陛下!有五千援兵,再加上流民的协助,瀛州的防御定能稳固。臣保证,绝不让契丹越边境一步!”
离开皇宫时,汴梁的雪下得更大了。赵烈没有停留,直接赶往瀛州——他要亲自去前线,协助杨延昭加固城防,阻织流民,应对耶律休哥的威胁。
瀛州的城墙上,杨延昭正顶着风雪巡视,见到赵烈,立刻迎上来:“赵将军,您怎么来了?陛下同意增兵了吗?”
“同意增兵五千,虽不多,但足够我们加固城防。”赵烈指着城墙外的地形,“耶律休哥善用骑兵,我们要在城墙外挖三重壕沟,里面埋上尖木,再设置床弩,射程可达五十步,契丹骑兵若来,定能让他们付出代价。”
他从怀里掏出《武经总要》残卷,翻到“城防篇”:“这里记载了后唐时期的城防经验,我们可以在城墙内侧修建‘马面’(凸出于城墙外的防御设施),既能观察敌情,又能从侧面攻击登城的敌人;另外,要在城内囤积足够的粮草和火油,确保长期坚守。”
接下来的半个月,赵烈与杨延昭一起,组织士兵和流民加固城防——挖壕沟、修马面、架床弩、囤粮草,瀛州的防御工事一天天完善。流民们积极性很高,有的帮着搬运石头,有的给士兵送水送粮,王小二还主动担任了“向导”,给士兵们讲解契丹的骑兵战术:“契丹的骑兵冲锋时,喜欢从侧翼进攻,咱们可以在侧翼多设几架床弩,定能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可就在城防即将完工时,燕云传来了更坏的消息——耶律休哥已与西夏的李继迁暗中勾结,约定李继迁从西北进攻延州,牵制大宋的兵力,耶律休哥则率军从瀛州南下,两面夹击大宋。
“这个耶律休哥,真是好算计!”杨延昭气得砸碎了茶杯,“西北若出事,陛下定会调走瀛州的援兵,到时候我们就更难抵挡了!”
赵烈站在《幽云防御图》前,眉头紧锁。他知道,耶律休哥这是想彻底打破大宋的边防,若西夏真的从西北进攻,大宋将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别说加固瀛州,就连守住现有的防线都难。
“不能让他们的阴谋得逞。”赵烈的语气坚定,“你留在瀛州,继续完善城防,我亲自去西北,说服潘美加强延州的防御,同时派人去联络李继迁的对手,让他们牵制李继迁,打乱耶律休哥的计划。”
杨延昭看着赵烈苍老的身影,眼里满是担忧:“赵将军,西北路途遥远,又有风雪,您的身体……”
“现在不是考虑身体的时候。”赵烈拍了拍杨延昭的肩膀,“瀛州是燕云的门户,延州是西北的屏障,两者都不能丢。我走后,你要多加小心,若耶律休哥来犯,切记不要主动出击,守住城池就是胜利。”
第二日清晨,赵烈骑着马,带着几个亲兵,冒着风雪踏上前往西北的路途。瀛州的百姓们自发地站在官道两旁,有的捧着热粥,有的献上棉袄,眼里满是感激与担忧:“赵将军,您一定要平安回来啊!”
赵烈勒住马,对着百姓们挥手:“大家放心,我一定会回来,和你们一起守住瀛州,守住中原,等将来北伐成功,咱们一起回燕云,看看幽州的春天!”
风雪中,赵烈的身影渐渐远去,只剩下“宋”字旗在瀛州的城墙上飘扬。杨延昭站在城楼上,望着赵烈离去的方向,心里清楚——这场与耶律休哥的较量,才刚刚开始,而赵烈前往西北的路途,也注定充满艰险。
可他不知道,耶律休哥已得知赵烈前往西北的消息,正暗中派契丹骑兵在半路设伏,企图一举除掉这个心腹大患;而李继迁也已收到耶律休哥的密信,正集结兵力,准备进攻延州。一场关乎大宋边防、关乎燕云收复的生死较量,已在北方的风雪和西北的黄沙中同时拉开序幕,而赵烈,正一步步走向这场风暴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