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五代烽烟:从草莽到龙庭 > 第83章 江南记忆:重游金陵,凭吊南唐遗迹

第83章 江南记忆:重游金陵,凭吊南唐遗迹(1 / 2)

淳化元年(990年)暮春,金陵城外的秦淮河畔已是绿柳如烟。赵烈带着幼子赵谦,乘着一艘乌篷船,缓缓驶入河道。船桨划过水面,激起细碎的涟漪,将岸边的桃花瓣漾开,像撒了一路的胭脂。赵谦趴在船舷边,伸手去接飘落的花瓣,眼里满是好奇:“祖父,这里就是您说的金陵吗?比洛阳热闹多啦!”

赵烈坐在船中,手里捧着一本泛黄的《南唐史料》,封面上“金陵城防图”的墨迹已有些模糊。他抬眼望去,秦淮河两岸的商铺鳞次栉比,绸缎庄的幌子在风中摇曳,茶坊里传来说书人的声音,讲的竟是当年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只是那些熟悉的“唐”字旗,早已换成了大宋的“宋”字旗,物是人非的怅然,像秦淮河的春水,漫过心头。

“是啊,这里就是金陵。”赵烈的声音带着几分感慨,指尖拂过史料里“澄心堂”的记载,“三十年前,我曾在这里与你李伯伯(李煜)议事,他就在澄心堂里写词,窗外也有这样的桃花,只是那时的桃花,带着几分亡国的愁绪。”

乌篷船行至朱雀航时,赵烈让船夫停船。他牵着赵谦的手,踏上这座曾见证南唐兴衰的石桥。桥面上的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缝隙里还能看到当年战乱留下的刀痕——那是宋军攻金陵时,士兵们拼杀的痕迹。赵谦指着桥边的一棵老槐树,疑惑地问:“祖父,这棵树怎么歪着长呀?”

“因为它见过战火。”赵烈抚摸着槐树粗糙的树干,想起当年宋军攻城时,这棵树下曾躺着无数士兵的尸体,“当年宋军攻金陵,这棵树被火燎过,被刀砍过,却还是活了下来,就像金陵的百姓,熬过了战乱,才有了今天的安稳。”

不远处,几个孩童在石桥上追逐嬉戏,手里拿着糖人,笑声清脆。一个卖茶的老妇看到赵烈,笑着迎上来:“这位客官,要不要喝碗新采的雨花茶?刚泡好的,清热解乏!”她的声音熟悉,赵烈仔细一看,竟是当年在秦淮河畔卖茶的王阿婆——三十年前,他劝降庐州时,曾在她的茶摊歇脚,听她抱怨南唐的苛税。

“王阿婆,您还记得我吗?”赵烈走上前,声音带着几分激动。王阿婆眯起眼睛,打量了他许久,突然拍手:“哎呀!您是当年的赵将军吧?您还帮俺们劝过李后主归降呢!俺记得您,您当时还说,大宋会让俺们过上安稳日子,果然没骗俺!”

王阿婆的茶摊前,很快围拢了几个金陵旧人——有当年南唐的老兵,有曾在藏书楼整理典籍的书生,还有靠织锦为生的妇人。他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这些年的变化:“大宋免了俺们三年赋税,俺家的织锦能卖到汴梁去啦!”“藏书楼的典籍都被保护得好好的,俺家娃还能去里面读书!”“去年俺去汴梁,看到李后主(李煜)的词被刻在石碑上,好多人都在念呢!”

赵烈听着这些话,心里满是欣慰。他当年在金陵斡旋时,最担心的就是战火毁了金陵的文脉和百姓的生计,如今看来,这些担忧都是多余的。他让赵谦给王阿婆递上碎银,又对众人说:“你们能过上安稳日子,比什么都好。当年李后主若早归降,也能少些战火,少些牺牲。”

从朱雀航离开后,赵烈带着赵谦直奔澄心堂。这座曾是南唐皇宫的核心建筑,如今已被改为大宋的史馆分馆,专门存放南唐的典籍。推开朱红色的大门,庭院里的梧桐树依旧挺拔,只是树下多了一块石碑,刻着“南唐故地,大宋文脉”八个字。

史馆的官吏见到赵烈,赶紧迎上来:“赵将军,您可算来了!您要的南唐《文献通考》已整理好了,就放在当年李后主的书案上。”

赵烈走到书案前,案上的砚台还是当年李煜用过的,墨痕早已干涸,旁边还放着一支狼毫笔,笔杆上刻着“澄心”二字。他拿起笔,指尖拂过刻痕,仿佛还能感受到李煜当年写词时的心境——“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的无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悲怆。

“祖父,这就是李伯伯写词的地方吗?”赵谦指着书案上的《虞美人》词稿抄本,小声问道。赵烈点点头,翻开抄本,里面还夹着一张泛黄的纸,是当年他劝李煜归降时,李煜写的《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初稿,字迹潦草,泪痕还留在纸页上。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赵烈轻声诵读,声音里满是感慨,“你李伯伯本是个好词人,却生在了乱世,当了帝王,这是他的不幸,也是南唐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