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五代烽烟:从草莽到龙庭 > 第42章 澶州兵变:郭威被拥立,赵烈见证黄旗加身

第42章 澶州兵变:郭威被拥立,赵烈见证黄旗加身(1 / 2)

澶州的初春总裹着化不开的寒雾,军营里的篝火燃了半宿,火星被风卷着落在结冰的地面上,瞬间熄灭,像极了这乱世里转瞬即逝的安稳。赵烈站在中军大帐外的老槐树下,手里攥着刘崇夫人的密信,指节因用力而泛白——他昨夜刚从汴梁城南的破庙赶来,本想找郭威谈后汉宗室的安置,却被营外的气氛绊住了脚步。

帐外的士兵们不再是往日的肃静,三三两两地聚在篝火旁,甲胄上的冰霜还没化透,嘴里却满是愤懑。一个满脸刀疤的老兵将酒囊往地上一摔,酒液溅在冻土里:“后汉那小昏君杀了将军的家人,现在还想削我们的兵权!这仗打下去还有什么意思?不如拥将军称帝,让弟兄们也能有个安稳前程!”

“对!拥将军称帝!”周围的士兵纷纷附和,声音越来越大,连巡营的将领都没上前阻拦,反而悄悄加入了议论——谁都知道,郭威若不反,他们这些跟着郭威出生入死的人,迟早会被后汉清算。

赵烈心里一沉,刚要迈步进帐,帐帘却猛地被掀开。郭威穿着一身旧布袍,面色憔悴,眼下的乌青说明他昨夜没合眼。看到赵烈,他愣了愣,随即侧身让开:“赵将军,进来谈吧,外面风大。”

帐内的案几上摆着一张汴梁地图,上面用红笔圈着后汉宗室的软禁地点,旁边还放着一封未拆的信——是后汉派来的招降书,封皮上的“圣旨”二字被划了一道黑痕。郭威拿起信,自嘲地笑了笑:“陛下(刘承佑)倒是会做人,杀了我的妻儿,还想让我回去当他的都部署,你说可笑不可笑?”

“将军,我不是来劝降的。”赵烈将刘崇夫人的密信放在案上,“刘崇在太原还有兵力,若将军能善待后汉宗室,他或许不会再与将军为敌。眼下辽军还在边境虎视眈眈,若中原再乱,受苦的还是百姓。”

郭威拿起密信,仔细看了一遍,眉头皱得更紧:“刘崇此人野心不小,就算我善待宗室,他也未必会罢手。不过你放心,我郭威虽被逼反,却不会像石敬瑭那样勾结外敌,更不会伤害无辜百姓。”

他的话还没说完,帐外突然传来震天的呐喊:“请将军称帝!请将军称帝!”

郭威脸色一变,起身就要出去阻拦,却被涌进来的士兵堵在了帐内。为首的将领是郭威的养子郭荣(即柴荣),他手里捧着一面染血的黄旗,单膝跪地:“父亲!弟兄们都愿跟着您!后汉昏庸,天下百姓都盼着您能站出来,定乱安民!今日您若不答应,弟兄们就长跪不起!”

士兵们纷纷跪倒在地,甲胄碰撞的声音在帐内回荡,震得案几上的油灯都在摇晃。郭威看着眼前的士兵,又看了看帐外黑压压的人群,眼里满是无奈:“你们这是何苦?我郭威只想为弟兄们求条活路,没想过称帝……”

“将军!”一个老兵爬过来,抓住郭威的衣角,“您若不称帝,我们回去还是死路一条!您就当可怜可怜弟兄们,可怜可怜中原的百姓,登基吧!”

郭荣趁机将黄旗披在郭威身上——那黄旗本是军营里用来标识中军的旗帜,边角还沾着辽军的血渍,此刻却成了称帝的象征。士兵们见此情景,纷纷欢呼:“吾皇万岁!吾皇万岁!”

赵烈站在角落,看着这一幕,心里五味杂陈。他想起当年李嗣源在邺都被拥立,想起石敬瑭在晋阳称帝,想起刘知远在太原登基——这乱世里,“黄袍加身”的戏码一遍遍上演,可真正能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的,又有几人?

郭威站在人群中央,黄旗披在身上,像压着千斤重担。他沉默了许久,终于开口,声音沙哑却坚定:“弟兄们,我郭威今日称帝,不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是为了给弟兄们一条活路,为了让中原百姓不再受战乱之苦!若我将来昏庸无道,你们任何人都可以推翻我!”

“吾皇英明!”士兵们再次欢呼,声音震得帐顶的尘土都落了下来。

郭威走到赵烈面前,语气诚恳:“赵将军,我知道你忠于后汉,也知道你心系百姓。如今我称帝建周,缺的就是你这样懂兵法、重民生的人才。我想任命你为殿前司都虞候,总领禁军,帮我整顿军纪,保护汴梁百姓,你愿意吗?”

赵烈心里一怔,殿前司都虞候是禁军的重要职位,郭威将这个职位交给自己,既是信任,也是试探。他看着郭威眼里的期盼,又想起帐外欢呼的士兵,想起汴梁城里受苦的百姓,最终躬身行礼:“臣赵烈,谢陛下恩典!但臣有一个请求——请陛下善待后汉宗室,尤其是那些无辜的孩子,别让他们再遭苦难。”

“朕答应你。”郭威立刻点头,“朕会将后汉宗室安置在洛阳,拨给他们土地和粮食,绝不伤害他们分毫。另外,朕还会下旨,减轻汴梁周边的赋税,让百姓们能安心种地,不再受‘打草谷’之苦。”

赵烈松了口气,至少这些宗室和百姓能暂时安全。他抬头望向帐外,篝火的光芒映照着士兵们的笑脸,空气中似乎少了几分乱世的寒意,多了几分对未来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