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知礼正式走马上任,投入了户部繁杂的政务之中。
盼儿因有孕在身,加之需在佳宜庄协助祖父顾四彦照料太上皇的调理事宜,便安心在庄上住下,不再方便时常往返于城郊与京城之间。
对于两个男孩的教育,明山长自有他的一番坚持。
他认为,顾瑞和陈钧天资聪颖,学业扎实,但不能因此就将他们困于一方小天地,只知埋头苦读。
他在途中就向顾四彦和陈知礼郑重提出:“两个孩子,尤其是钧儿,学问已远超同龄人,但不能只做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读书好不表示就是一个大智慧的人。
京华书院乃京城顶尖学府,汇集八方英才,让他们去那里进学,并非只为学问,更是要他们学会与同龄人相处,懂得人情世故,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这眼界、这胸襟、这为人处世的历练,对他们将来立身处世、行走朝堂,至关重要。
下午散学后,乃至休沐日,老夫自会加紧督促,绝不耽搁。”
这番道理,顾四彦父子和陈知礼都深以为然。
于是,途中便定下了章程:顾瑞与陈钧每日前往京华书院蒙学部就读,书院课业之外的时间,则由明山长亲自教导经史子集。
至于清晨,则是雷打不动的练武时辰。
在武艺方面,顾瑞资质平平,只求强身健体;
而陈钧却再次展现了他惊人的天赋,无论是拳脚功夫还是骑射之术,他一学便会,一点就通,进步神速,俨然有其父沉稳坚毅之风,又兼具了其母盼儿那一脉相传的灵巧,让教授武艺的师傅都啧啧称奇。
转眼到了八月初一,正是京华书院新学段开学的日子。
这一日,陈知礼需亲自送吴再有和陈知文前往大理寺和吏部报到上任,分身乏术。
送两个孩子入学的任务,便落在了明山长肩上。
明山长带着收拾得整整齐齐、穿着一身新青衿学袍的顾瑞和陈钧,来到了名满大珩的京华书院。
书院山长与明山长乃是旧识,是朋友,两人早已通过气,知晓这两个孩子是好友精心栽培的弟子,更是新任户部侍郎陈知礼的公子和内侄。
山长亲自接待,寒暄几句后,稍微问了俩孩子几个问题,便吩咐学正直接将两人安排到了蒙学部的甲班——这是蒙学部中资质最好、进度最快的一个班。
学正领着他们来到甲班的学堂。
此刻,堂内已坐下了三十余名年纪相仿、约在七八岁、八九岁间的学童,个个衣着光鲜,眼神中带着属于这个年纪的好奇与灵动,也隐隐有着世家子弟特有的矜持与审视。
授课的先生是一位面容清癯、气质儒雅的中年人。
见学正带人进来,便拍了拍手,示意学堂内安静下来。
两人低声说了几句,学正就出去了。
“诸位同窗,”先生温和地开口,指向站在前方的顾瑞和陈钧,“今日我们甲班新来了两位同窗。
这位是顾瑞,这位是陈钧,他们刚从江南而来,日后便与大家一同进学,望诸位同窗友善相待,互相砥砺。”
先生的话音刚落,学堂内大多数孩子的目光都带着善意的打量和新奇,落在两个新面孔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