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春燕生子(2 / 2)

既然如此,穆云一家早已经在路上了。

“好,好极了。”陈知礼将公文轻轻放在案上,声音平静,但指尖却微微发颤,“赵大人知道了吗?”

“刚派人去请了。”方严知压低声音,“大人,如此一来,余杭上三职就全是自己人了。”

陈知礼眼里满是笑意:“方大人,以后余杭咱们兄弟就是真正的铁三角了。”

知府、同知、通判,这三职若同心协力,没有办不成的事。

正说着,赵同知已到了门外。

这位年近五旬的老臣依旧穿着洗得发白的官服,步伐稳健,只是鬓角的白发比上次见面又多了些。

“陈大人。”赵同知拱手一礼,神色平静,显然已经知道了调令之事。

陈知礼连忙起身还礼:“赵大人请坐。想必您已经...”

“嗯。”赵同知点点头,抚须道,“苏州离余杭不过十几日路程,却已是下官故乡。家严年近七旬,能回去一边当官一边尽孝,实乃幸事。”

话虽如此,陈知礼还是从他眼中看出一丝不舍。

赵大人在余杭任职六年,清正廉明,深受百姓爱戴。若非太过固执,本可成为很好的搭档。

“赵大人治理余杭多年,百姓感恩戴德。”陈知礼真诚地说,“交接之事不必着急,可慢慢来。”

赵同知露出一丝笑意:“陈大人体恤。其实各项事务早已整理妥当,随时都可以交接。”

三人商定了交接流程,赵同知便告辞去准备文书。

等他走远,方严知才长舒一口气:“赵大人为人倒是十分豁达。”

“他是真君子。”陈知礼望着赵同知远去的背影,“只是理念不同罢了。”

当日午后,衙门上下都知道了赵同知即将离任的消息。不少书吏差役偷偷抹泪,赵大人虽严厉,但处事公正,从不克扣下属薪俸。

几个老吏更是备了薄礼,悄悄送到赵同知值房。

小年前一日,按惯例衙门挂印封衙。

陈知礼带着全体僚属在衙门前举行了简单的仪式。当那方“余杭府正堂”的大印被红绸包裹起来时,赵同知站在一旁,眼中闪过一丝怅然。

“赵大人,”陈知礼上前一步,递上一个锦盒,“这是本官一点心意,聊表对大人这些年勤政爱民的敬意。”

赵同知打开一看,是方上好的端砚,石质细腻,雕刻精美。

他摩挲着砚台,轻叹道:“陈大人有心了。其实...”他顿了顿,“下官知道,一些事上下官可能过于执拗了,带您为难了,对不住!”

陈知礼连忙摆手:“赵大人言重了。为官之道,正需要不同声音。”

“新任同知穆大人,与陈大人是旧识吧?”赵同知突然问道。

陈知礼心头一跳,坦然点头:“确是故交。”

“好啊。”赵同知竟笑了起来,“年轻人有朝气,余杭在你们的治理下会更好的。”

挂印仪式后,陈知礼邀赵同知和方严知到后衙小酌。

三杯温酒下肚,赵同知的话多了起来,说起余杭这些年的变化,说起他审理过的案子,甚至说起衙门后院那棵他亲手栽的桂花树...

赵同知眼中泛着微光。

陈知礼与方严知对视一眼,默契地举杯:“祝赵大人一路顺风。苏州人杰地灵,定有大展宏图之日。”

夜幕降临,送走赵同知,陈知礼心里有些焦虑,已经小年了,穆云一家到了哪里了?

几日前他就派了有武几个护卫前去迎接,只是还是一点消息都没有。

“大人。”方严知不知何时来到身侧,“在想穆大人的事?”

陈知礼点头:“按理这两日穆大人该到了。”

一阵寒风吹过,卷起地上的枯叶。陈知礼紧了紧披风,忽然道:“赵大人是个好官。”

“是啊。”方严知轻叹,“只是...”

“只是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好官,更是志同道合的伙伴。”陈知礼接过话头,“治理一方,光靠清正廉明不够,还需变通与魄力。”

方严知深以为然。

两人又聊了些年后安排,这才各自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