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斌的升迁,让许多官员看到了希望。原本敷衍了事的官员,如今也开始认真处理政务,主动走访百姓,北京的官场风气逐渐焕然一新。在户部,官员们不再拖延粮草调配,原本需要十日才能完成的粮草调拨,如今三日便可完成;在工部,官员们加快了房屋修缮进度,北京城内受损的百姓房屋,不到一个月便修缮完毕;在刑部,官员们严格按照律法审理案件,杜绝了冤假错案的发生。
吏治整顿的成效,很快便体现在政务处理效率上。六月中旬,北京周边遭遇暴雨,部分州县的农田被淹,百姓们纷纷向官府求助。接到消息后,王巢下令户部调拨粮食、工部组织救灾,监察院监督救灾进度。各衙门官员迅速行动,户部在一日内便调拨三万石粮食运往灾区,工部组织五千名工匠与士兵,前往灾区抢修堤坝、排水救灾,监察院官员则驻守灾区,确保救灾物资全部发放到百姓手中。
在通州灾区,百姓们看着官兵们冒雨抢修堤坝,感动得热泪盈眶。一名老农拉着工部官员的手说道:“以前遇到灾害,官员们只会催缴赋税,哪会像现在这样,冒着大雨帮我们救灾?监国大人整顿吏治,真是救了我们百姓啊!”
到六月底,北京的吏治整顿已初见成效。据监察院统计,北京城内的官员贪腐案件较之前减少了九成,百姓对官员的满意度从不足三成提升至八成,政务处理效率提升了两倍。许多明朝旧臣也彻底改变了对王巢的看法,曾任内阁大学士的周道登说道:“监国大人整顿吏治,清除腐弊,实乃大明之幸。有如此贤明的摄政,何愁大明不能复兴?”
王巢深知,吏治整顿并非一蹴而就,还需长期坚持。七月初一,他下令将北京的吏治整顿经验推广至山东、河北等地,并颁布《官员行为准则》,明确规定官员不得收受贿赂、不得欺压百姓、不得滥用职权等十条禁令,凡违反禁令者,一律从严查处。
在推广吏治整顿的同时,王巢还注重选拔年轻有为的官员。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举行科举考试,选拔有才能、有品德的读书人入朝为官,同时鼓励北伐军将领中的优秀人才转任地方官员,充实官员队伍。这些新选拔的官员,大多清廉正直、积极有为,为官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七月初五,王巢在文华殿召见了新选拔的五十名官员。他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孔,语重心长地说道:“你们是大明的未来,也是百姓的希望。为官者,当以百姓为重,以社稷为重,不可有丝毫贪腐之心。若你们能坚守初心,好好为官,日后定能成为大明的栋梁之材。”
新官员们齐声应道:“臣等定当谨记监国大人教诲,清廉为官,为民做主!”
夕阳下,王巢站在文华殿的窗前,望着窗外逐渐恢复繁华的北京。吏治整顿虽已取得成效,但他知道,这只是复兴大明的第一步。接下来,他还要面对山海关外的清军、西逃的李自成,还有全国范围内的民生恢复与经济发展。但只要官场清明、官员勤政,百姓安居乐业,他便有信心带领大明走出困境,走向复兴。
此时,亲卫统领前来禀报:“监国大人,山海关方向传来急报,清军已与吴三桂合兵一处,共十五万人,正向山海关进发,似乎有入关之意。”
王巢的目光瞬间变得锐利:“传我命令,令吴甡与张勇加强山海关防务,备好粮草与武器;令李虎加快追击李自成的进度,若无法短期内剿灭,便暂时回师,增援山海关。清军若敢入关,定要让他们有来无回!”
“遵监国大人令!”亲卫统领躬身应道,转身离去。
王巢走到案前,翻开山海关的军事舆图。他知道,一场决定大明命运的大战即将打响,而清明的吏治、高效的政务,便是他打赢这场大战的底气。只要上下一心,官民同心,纵使清军来势汹汹,他也有信心将其挡在关外,为大明的复兴赢得更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