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巢又叮嘱道:“清军骑兵速度快,增援途中需注意防范伏击。可派少量骑兵在前侦察,大部队随后跟进,确保行军安全。”
在王巢的统筹部署下,短短数日,一条从山海关到北京、从陆地到海上的立体防线便构建完成:永平、遵化、蓟州三地驻军形成陆路屏障,海军在渤海湾巡逻形成海上牵制,北京城内的北伐军则作为最后防线,随时准备支援各处。
但王巢深知,仅靠防御无法彻底解决清军威胁。七月十五日,他再次召见将领们,提出新的作战思路:“防守是为了争取时间,我们不能被动挨打。李虎,你从北伐军中挑选两万精锐,组成机动部队,驻扎在通州。若清军进攻永平或遵化,机动部队可从侧翼出击,与守军夹击清军,打退进攻后再返回通州,保持机动性。”
李虎眼睛一亮:“监国大人此计甚妙!机动部队可灵活支援各处,让清军不敢轻易分兵进攻。”
“此外,”王巢继续说道,“间谍传回情报,清军的粮草主要囤积在宁远。郑和,命你派三艘蒸汽战船,伪装成商船,潜入宁远附近海域,若有机会,便烧毁清军的粮草仓库,断其补给。”
郑和领命:“末将即刻安排,定不让清军安心囤积粮草!”
就在各项部署紧锣密鼓推进时,七月十八日清晨,永平方向传来烽火——清军果然有所行动!吴甡派人快马传信,称清军派出三万骑兵,突袭永平城外的了望塔,已烧毁两座塔台,正逼近永平城。
王巢接到消息后,立刻下令:“赵奎,率五万陆军即刻增援永平,从侧翼袭击清军;李虎,命机动部队从通州出发,配合赵奎部行动;郑和,命渤海湾北部的海军战船,向宁远方向佯攻,牵制清军主力,不让其增援永平。”
军令如山,各部队迅速行动。赵奎率领的五万陆军,从蓟州出发,日夜兼程,向永平疾驰;李虎的两万机动部队,轻装简行,沿着驿道快速推进;渤海湾的海军战船,则升起满帆,向宁远方向驶去,火炮随时准备开火。
此时的永平城下,清军骑兵正疯狂进攻。吴甡站在城楼上,亲自指挥士兵防守,后膛炮不断轰鸣,炮弹在清军骑兵中炸开,倒下一片又一片。但清军骑兵悍不畏死,前赴后继地冲向城墙,试图架设云梯攻城。
“大人,清军攻势太猛,城墙上的士兵已有不少伤亡!”一名副将焦急地向吴甡报告。
吴甡擦了擦脸上的汗水,目光坚定:“撑住!赵奎将军的援军很快就到!传令下去,凡击退一次清军进攻者,赏白银十两;若有退缩者,军法处置!”
士兵们闻言,士气大振,纷纷拿起燧发枪,向城下的清军射击。城墙上的火炮也调整角度,集中轰击清军的密集区域,暂时压制住了清军的攻势。
七月十九日午后,赵奎率领的援军终于抵达永平城外。他按照王巢的命令,没有直接攻城下的清军,而是绕到清军侧翼,突然发起进攻。清军猝不及防,阵型大乱。与此同时,李虎的机动部队也赶到,从清军后方发起冲击。
“援军来了!”永平城上的士兵看到援军旗帜,欢呼起来。吴甡当即下令:“打开城门,率军出击,与援军夹击清军!”
城门大开,吴甡率领城内守军冲杀出去。清军腹背受敌,军心涣散,再也无法抵挡,只能仓皇逃窜。此战,清军损失一万余人,丢弃了大量的战马、武器,狼狈退回关外。
永平保卫战的胜利,验证了王巢部署的防线的有效性。消息传回北京,王巢并未放松警惕,他知道,这只是清军的一次试探性进攻,更大的战斗还在后面。七月二十日,他再次召开军事会议,下令加强各处防线的防御工事,同时从山东、河北等地继续调兵,充实兵力,准备迎接清军的大规模进攻。
“清军虽退,但绝不会善罢甘休。”王巢看着麾下将领,语气凝重,“我们必须做好万全准备,无论是陆路还是海路,都不能给清军任何可乘之机。只要我们守住这道防线,便能为剿灭李自成、巩固北京争取时间。待解决了内部隐患,再集中全力,彻底将清军赶出辽东!”
将领们齐声应诺,目光中充满了坚定。此时的北京城外,防线稳固,士兵们严阵以待;渤海湾上,海军战船巡逻不息;城内的百姓们,也纷纷自发组织起来,为军队运送粮草、修缮工事。所有人都明白,这场与清军的对峙,不仅关乎北京的安危,更关乎中原的未来。王巢站在武英殿的窗前,望着远处练兵场上整齐的队列,心中清楚,一场决定天下命运的大战,已悄然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