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轨道组刚有进展,纺织机组又遇到了麻烦。王铁山带着工匠在织机上装蒸汽传动装置,可蒸汽动力太猛,织机的经线总被扯断。张掌柜蹲在织机旁,看着断成一截截的棉线,急得直搓手:“王技工,这蒸汽劲儿太大,织工根本控制不住,之前一天织四匹布,现在倒好,半天断十回线,一匹都织不出来!”
王铁山也犯了愁,他试着调小蒸汽阀门,可动力不够,织机转得比手工还慢;调大了又断线。王巢来视察时,正好撞见他们围着织机叹气。他蹲下来看了看传动齿轮,又摸了摸织机的经线轴,忽然说:“加个‘减速齿轮’!蒸汽动力通过齿轮减速,再传到经线轴上,速度就能控制了。”
王铁山眼睛一亮,当即找铁匠按王巢说的做了个小齿轮,装在传动装置里。一试之下,蒸汽动力被减速后,织机转得稳了,经线再也没断过——之前一台织机一天织四匹布,现在能织六匹,效率正好提升了50%!张掌柜乐得直拍大腿:“将军这主意太妙了!以后织工只需要看纬线,不用踩踏板,省了一半力气!”
转眼到了崇祯十五年二月,离任务期限只剩一个月,三组的进展却有快有慢。炼钢组不仅改良了高炉,还找到了用焦炭代替木炭的法子——之前用木炭炼一吨钢要耗五吨木炭,现在用焦炭只耗三吨,成本正好降了20%,还能连续炼炉,不用频繁停火;纺织机组已经做出了三台自动化织机样机,恒顺织坊试产后,每天能多织二十匹布,订单都排到了夏天;只有轨道组,在弯道曲率上卡了壳。
林福海拿着弯道模型来找王巢,眉头拧成了疙瘩:“将军,直轨道没问题,可弯道要是曲率太小,火车容易脱轨;曲率太大,又费钢材。咱们试了好几个曲率,要么脱轨,要么钢材用量超了预算,咋整?”
王巢跟着林福海去了研发区,轨道组的工匠正在用小木车模拟火车,在不同曲率的弯道模型上测试。小木车在曲率1:10的弯道上刚跑一半,就脱了轨;换成1:15的弯道,虽没脱轨,可木车跑起来晃得厉害。王巢盯着弯道看了会儿,忽然指着弯道外侧:“把弯道外侧的轨道垫高半寸!利用离心力,让火车过弯时更稳。”
工匠们立刻改了模型,把弯道外侧轨道垫高,再让小木车跑——这次小木车稳稳地过了弯,连晃都没晃一下!林福海茅塞顿开:“将军,这法子管用!咱们按这个来,弯道曲率做1:12,外侧垫高半寸,既稳又省钢材!”
三月中旬,三组终于陆续完成了任务。炼钢组拿出了改良后的高炉图纸和钢材样品,经测试,钢材硬度是普通钢材的1.6倍,成本降低了22%,超额完成要求;纺织机组提交了自动化织机的完整图纸,样机效率比现有织机提升了55%;轨道组不仅完成了轨道设计图纸,还做了一段十丈长的实轨测试,蒸汽机车模型在上面跑了五十圈,没出任何问题。
三月底的最后一天,王巢在研发区召集三组负责人,将三项技术成果整理成文档,在心里默念“提交任务”。眼前的系统光屏瞬间亮起,金色的“任务完成”四个字格外耀眼:
【支线任务:技术储备完成】
【任务评价】:优秀(三项技术均超额完成指标,炼钢硬度提升1.6倍,纺织效率提升55%,轨道承重超出预期)
【任务奖励】:蒸汽火车样机完整图纸已发放至系统背包,系统积分300万已到账
【额外奖励】:解锁“铁路建设”前置权限,可兑换铁路施工器械图纸
王巢心里一阵振奋,点开系统背包,蒸汽火车样机图纸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车头、车厢、锅炉、传动装置,每一个零件的尺寸、材质都标注得明明白白,甚至连煤水车的设计都有。他将图纸打印出来,递给周磊:“你看,有了这图纸,咱们开春就能造蒸汽火车,先修一条登莱到济南的铁路,以后运粮食、运钢材,比马车快十倍!”
周磊捧着图纸,手指划过火车头的图案,眼睛都亮了:“将军,这火车要是造出来,咱们山东的运输就再也不愁了!军工坊的机床、农政司的粮食,一天就能从登莱运到济南!”
沈文也凑过来看图纸,笑着说:“还有纺织坊的棉布、造船厂的配件,以后通过铁路运到各地,生意能做遍大明!现在有了300万积分,还能兑换铁路施工器械,咱们的铁路建设能省不少力。”
当天下午,王巢就把轨道设计组和炼钢组合并,成立了“铁路建设筹备组”,由林福海任组长,郑老栓任副组长,负责按图纸造蒸汽火车样机和铁路施工器械。纺织机组则把自动化织机图纸交给军工坊,批量生产,计划在兖州、青州的织坊都装上自动化织机,让山东的棉布产量再翻一番。
夕阳透过书房的窗棂,洒在蒸汽火车图纸上,王巢看着图纸上的火车头,仿佛已经听到了蒸汽机车“呜——”的汽笛声,看到了铁轨延伸向远方,将山东的物资、技术运往大明的每一个角落。他知道,这次技术储备任务的完成,不仅是系统的奖励,更是山东迈向工业化的关键一步——有了蒸汽火车、改良钢材、自动化织机,山东的根基会更稳,大明复兴的希望也会更亮。
夜里,王巢又点开了系统界面,300万积分静静躺在账户里,铁路施工器械图纸的兑换按钮亮着。他没有立刻兑换,而是想着开春后的计划:先造蒸汽火车样机,再修登莱到济南的铁路,同时推广自动化织机和改良钢材,让山东的农业、手工业、运输业形成产业链。
窗外的雪还没化,可王巢的心里却像揣了个小太阳。他知道,三个月的研发不容易,林福海的轨道组熬了无数个夜,郑老栓的炼钢组砸了十多炉废铁,王铁山的纺织机组改了二十多次齿轮——可这些努力都值了,因为每一项技术突破,都是铺向大明复兴之路的砖石。
“明年这个时候,咱们就能坐着蒸汽火车去济南了。”王巢对着窗外的雪轻声说,语气里满是期待。书房的灯亮到了深夜,图纸上的线条在灯光下仿佛活了过来,预示着一个属于蒸汽与钢铁的新时代,正在山东的土地上缓缓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