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默则对机床的图纸更感兴趣,小周给他找了一套蒸汽机床的零件图,他拿着图纸,对照着机床的部件,逐一标注尺寸,还在旁边画了简单的维修示意图。“小周师傅,要是气缸的密封垫坏了,怎么换?”李默指着图纸上的密封垫位置问。小周带他来到一台备用的气缸前,演示怎么拆螺栓、取旧垫、装新垫:“换的时候要注意,螺栓要按对角线拧,不然受力不均,还会漏蒸汽。”
王巢几乎每天都会来听课,有时站在教室后面,看老刘讲课;有时去实操场,看学员们操作机床。有一次,他看到一名叫赵勇的学员,在操作机床时,因为没固定好铁坯,铁坯被刀具带得转动起来,差点砸到旁边的人。王巢连忙上前制止,对所有学员说:“操作机床,安全第一!铁坯要固定紧,刀具要装牢,开机前要检查三遍,不能有半点马虎——你们以后要管的是能造火炮、战船的机床,出一点错,就是大事故!”
赵勇脸涨得通红,连忙道歉:“将军,我记住了,以后再也不敢马虎了!”
从那以后,学员们上实操课更认真了,每次开机前,都会互相检查,确保安全。周磊还总结出了“三查口诀”:“查铁坯固定,查刀具安装,查压力正常”,学员们都跟着学,实操课再也没出过差错。
五月中旬,课程进行到一半,王巢决定让学员们“实战练兵”——军工坊有一批燧发枪枪管的毛坯,需要用蒸汽机床加工,他让学员们分成十组,每组加工五根枪管,合格的才算通过考核。
周磊和李默分在一组,周磊负责操作机床,李默负责看图纸、量尺寸。周磊先把铁坯固定在卡盘上,调整刀具位置,李默则拿着卡尺,盯着图纸上的“枪管内径一寸二,误差不超过半毫”。机床启动,刀具开始切削,铁屑卷曲着落下,李默每隔一会儿就量一次尺寸,提醒周磊:“左边多切一点,内径还差半毫!”
半个时辰后,第一根枪管加工完成,李默用卡尺量了量,内径正好一寸二,误差只有0.2毫,完全合格。“成了!”两人兴奋地击掌,又接着加工下一根。
其他组的学员也不甘示弱,有的遇到卡刀问题,就按课上学的,停机检查,取出铁屑;有的尺寸偏了,就调整刀具进给量,慢慢修正。老刘和工匠们在各组间巡视,看到学员们能独立解决问题,脸上满是欣慰:“这些小子,学得比我当年快多了!”
两天后,250根枪管全部加工完成,经军工坊检验,合格率达到了95%,比刚开始学的工匠还高。王巢拿着合格的枪管,对学员们说:“很好!你们用半个月的时间,就掌握了机床操作,比我预期的还好。接下来,咱们学维修——机床坏了怎么修,零件坏了怎么换,这些都是以后你们要面对的。”
维修课上,老刘故意把一台机床的齿轮弄松,让学员们排查故障。周磊和李默一组,先听机床运转的声音,“咕噜咕噜”的声音里带着杂音,再看主轴转动,有轻微晃动。周磊打开护板,检查齿轮,发现从动轮的螺栓松了,李默则找来了扳手,两人配合着把螺栓拧紧,再开机,杂音消失了,主轴也不晃了。“搞定!”周磊擦了擦汗,成就感满满。
六月初十,第一期蒸汽技术班结业。讲武堂的操场上,50名学员身着新做的蓝色工装,胸前别着“蒸汽技术学员”的铜章,站得整整齐齐。王巢站在台上,手里拿着结业证书:“今天,你们结业了,但这不是结束,是开始。接下来,20人去军工坊,负责机床操作和维修;20人去造船厂,协助造蒸汽战船;剩下10人,留在讲武堂当助教,教下一期学员。”
周磊接过证书,上面写着“周磊,精通蒸汽机床操作与基础维修,分配至军工坊机床车间”,他激动地对李默说:“我去军工坊,你去造船厂,以后咱们还要一起造蒸汽战船!”
李默的证书上写着“分配至造船厂技术科”,他笑着点头:“好!以后我画图纸,你造零件,咱们一起把蒸汽战船造出来!”
结业后,学员们陆续前往各自的岗位。去军工坊的学员,很快就融入了机床车间,有的能独立操作机床,每天加工10根枪管;有的能快速维修故障,机床坏了,不用等老工匠,他们就能修好,车间的生产效率提高了三成。去造船厂的学员,跟着工匠们画蒸汽战船的图纸,测量零件尺寸,还提出了“简化传动齿轮”的建议,让战船的动力系统更轻便。
留在讲武堂当助教的赵勇,把自己学的“三查口诀”教给下一期学员,还制作了更多的迷你蒸汽模型,让理论课更直观。老刘每次去讲武堂,都能看到学员们围着模型讨论,听到他们问“蒸汽能不能推动战船”“机床能不能造更大的零件”,心里满是感慨:“将军说得对,这些年轻人,就是山东蒸汽技术的未来啊!”
七月初,王巢去造船厂视察,看到李默正在和工匠们讨论蒸汽战船的图纸,图纸上画着一艘三桅战船,船尾装着蒸汽推进器。“将军!”李默看到王巢,连忙上前,“我们想在战船两侧装火炮,用蒸汽机床造炮管,这样战船既有动力,又有火力!”
王巢接过图纸,看着上面详细的尺寸标注,还有李默写的“推进器转速与航速关系”,笑着点头:“好想法!就按你们的来,需要什么支持,尽管说。”
离开造船厂,王巢又去了军工坊。车间里,周磊正在操作机床,加工火炮炮管,机床运转平稳,炮管的尺寸误差只有0.1毫。看到王巢,周磊停下机床,敬礼道:“将军!这是今天加工的第十根炮管,全部合格!”
王巢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干!以后咱们还要造更大的机床,加工更粗的炮管,造更厉害的火炮!”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军工坊的机床上,也洒在造船厂的图纸上。王巢站在登莱的城墙上,望着远处的大海,心中充满了期待——50名学员,就像50颗种子,已经在山东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学蒸汽技术,更多的蒸汽机床、蒸汽战船、蒸汽抽水机出现,山东的工业会越来越强,大明的复兴,也会越来越近。而这一切,都从讲武堂的第一堂蒸汽技术课,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