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明末龙旗 > 第206章 德州防御工事竣工,组织验收

第206章 德州防御工事竣工,组织验收(2 / 2)

周通挺直腰板,眼神坚定地说:“李将军放心!有这坚固的城墙,十门克虏伯火炮,再加上五千守军,别说一万骑兵,就算后金派三万大军来攻,末将也有信心坚守十日以上!十日之内,只要援军一到,定能将后金军队击溃!”

王巢闻言,满意地点头:“好!有你这份信心,我便放心了。不过,光有信心还不够,防御工事的细节还要再检查,不能有丝毫疏漏。我们再去箭楼看看,箭楼是观察与防御的关键,绝不能出问题。”

众人随后来到北门箭楼。箭楼共分三层,底层设有厚重的木门,门后装有三道铁栓;二层与三层的箭窗呈梯形,外层窄内层宽,士兵在箭窗后射击时,既能掩护自己,又能扩大射击范围;顶层设有一个圆形的观察台,观察台上架设着一架“千里镜”(望远镜),可观察十里外的动静。

周通带领众人登上顶层,指着观察台的千里镜说:“将军,这架千里镜是军工坊上个月送来的,能看清十里外的人影,若是后金军队来犯,我们在他们靠近五里前就能发现,有足够的时间准备防御。”

王巢走到观察台前,拿起千里镜对准北方,调整焦距后,十里外官道上的商旅与马匹清晰地出现在镜中,连商旅背上的包袱都隐约可见。他放下千里镜,对周通道:“这千里镜要安排专人看管,每日擦拭保养,绝不能损坏或丢失。另外,箭楼的每层都要配备足够的弓箭与火铳,还要储存干粮与饮水,若是被敌军围困,箭楼要能独立坚守三日以上。”

“末将谨记将军教诲!”周通连忙应道,“箭楼每层都已储存了三千支箭、两百发火铳弹,还有足够五十人食用十日的干粮与饮水,每层都安排了十名士兵驻守,日夜轮换,确保万无一失。”

接下来,王巢又检查了城墙的排水系统、弹药库的防火措施、护城河的冰封情况,甚至亲自登上吊桥,测试吊桥的升降速度。当看到吊桥在四名士兵的操作下,能在半炷香内完全升起,且升起后与城墙严丝合缝,没有任何攀爬的缝隙时,王巢对周通说:“吊桥是城门的关键,每日要进行三次升降测试,确保机械运转正常;护城河的薄冰要每日清理,防止敌军趁冰面坚固时攻城;城墙顶部的巡逻士兵要增加班次,尤其是夜间,要多安排手持火把的士兵巡逻,防止敌军夜袭。”

周通一一记下,躬身道:“将军放心,末将已制定了《德州防御细则》,将城墙、箭楼、火炮、吊桥的维护与巡逻任务都分配到具体的士兵身上,每日检查,每月考核,绝不让任何环节出现疏漏。”

临近午时,验收已接近尾声。王巢站在北门城楼,看着城墙上整齐排列的士兵与火炮,又望向远方的田野,对身边的沈文与李虎说:“德州是山东的北大门,后金若想南下,必先经过德州。如今德州防御工事竣工,有了坚固的城墙、精准的火炮与得力的守军,山东的北疆防线才算真正筑牢了第一块基石。接下来,青州、济南的工事要加快进度,争取明年开春前全部竣工,届时山东四城联动,形成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后金再想南下,就得先掂量掂量自己的实力。”

沈文点头道:“将军说得是。德州的工事验收合格,后续青州、济南的工事便可按此标准推进,军工坊也会加大克虏伯火炮的生产,确保每座城池都能配备足够的火炮。另外,情报局传来消息,后金近期在边境调动频繁,似有南下的迹象,德州的守军还要加强戒备,不可掉以轻心。”

李虎也补充道:“我已从登莱调了五百名炮兵协同部队的士兵来德州,协助周千户训练守军的火炮操作与协同作战能力。相信用不了一个月,德州守军就能熟练掌握克虏伯火炮的操作,届时就算后金真的来犯,也能给他们迎头痛击。”

周通听到这话,更是信心满满,他走到王巢面前,单膝跪地,高声道:“末将周通,对天起誓,定死守德州城!若后金来犯,末将必率全体守军,用克虏伯火炮将其击溃,绝不让敌军踏过德州城一步!若有半点差池,末将愿以死谢罪!”

王巢扶起周通,拍了拍他的肩膀,沉声道:“我不要你以死谢罪,我要你带着德州守军活着守住城池,活着看着后金被我们击溃,活着见证山东的安稳,见证大明的复兴!”

午时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德州城上,新修的城墙与箭楼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泽,十门克虏伯火炮整齐排列,宛如十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座城池。城墙上的士兵们身姿挺拔,目光坚定,寒风中,他们的铠甲发出轻微的碰撞声,与远处传来的马蹄声交织在一起,似在宣告着德州城的坚不可摧。

王巢站在城楼上,望着眼前的一切,心中暗忖:德州防御工事的竣工,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要加快推进其他城池的工事建设,加强军队的训练,扩充军工坊的产能,只有让山东的每一座城池都固若金汤,让每一支军队都战力超群,才能在这乱世中守住一方百姓,才能为大明保留复兴的希望。

离开德州前,王巢再次叮嘱周通:“要时刻关注后金的动向,与登莱的情报局保持联系,一旦发现敌军异动,立刻上报;同时,要善待城中百姓,组织百姓参与城防建设,让军民同心,这样才能真正守住德州城。”

周通躬身应道:“末将定不辱使命!”

马车缓缓驶离德州城,王巢掀开窗帘,最后望了一眼那座在寒风中矗立的城池。城墙、火炮、箭楼与士兵们的身影逐渐远去,却在他心中留下了坚实的印记——那是山东北疆的第一道屏障,也是大明复兴的希望之光。他知道,只要守住这一道道防线,总有一天,他能带领山东军民,北上抗金,收复失地,让大明的旗帜重新飘扬在辽东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