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德·科克连连点头:“签订协议是必要的,这样能让我们的贸易更加顺利。我带来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印章,今日便可签订协议。”
当日下午,双方在胶州湾码头的议事亭正式签订贸易协议。协议中明确规定:登莱需在明年三月下旬前,备好上等丝绸两千匹、精品瓷器五百件、茶叶一千斤,交付给荷兰东印度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需在同一时间,备好硫磺十万斤、西洋钟表五百座、玻璃器皿两百件,交付给登莱;交割完成后,双方可根据此次贸易情况,商议后续的长期合作。
签订协议后,范·德·科克邀请王巢登上荷兰商船参观。王巢带着郑海、沈文登上船只,只见船上堆满了硫磺和西洋钟表,船员们正在有条不紊地整理货物。范·德·科克指着船上的火炮说道:“长官,这是我们荷兰的加农炮,射程远、威力大,若是登莱有需求,我们也可以用火炮换取丝绸和瓷器。”
郑海眼中闪过一丝兴趣,却没有立刻表态——火炮涉及军事,需谨慎对待。王巢则笑着说道:“火炮之事,我们后续再议。此次贸易是双方合作的开始,希望我们能坦诚相待,实现共赢。”
范·德·科克连连称是,又设宴款待王巢一行人。席间,双方聊起了海外贸易的情况——范·德·科克介绍了欧洲、南洋的贸易市场,王巢则讲述了登莱的海贸规划,气氛十分融洽。
次日清晨,范·德·科克率领荷兰商船离开胶州湾,前往日本长崎调集货物。王巢站在码头,望着荷兰商船远去的身影,对身旁的沈文和郑海说道:“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合作,是登莱开拓西洋贸易的第一步。沈文,你要尽快组织商人筹备丝绸、瓷器和茶叶,确保按时交割;郑海,你要加强胶州湾的防御,保障交割时的安全。”
沈文和郑海齐声应诺。沈文立刻召集登莱的丝绸商、瓷器商开会,商议备货事宜——丝绸商们承诺在三个月内提供两千匹上等丝绸,瓷器商们也表示会烧制五百件精品瓷器,茶叶则从福建采购,确保品质优良。郑海则调派了两艘苍山船,每日沿胶州湾外围巡逻,同时加固码头的炮台,防止交割时遭遇意外。
接下来的三个月里,登莱上下都在为贸易交割做准备。丝绸作坊里,工匠们日夜赶工,织出一匹匹色彩鲜艳、质地柔软的丝绸;瓷器窑厂里,窑工们精心烧制,一件件造型精美、釉色光亮的瓷器陆续出炉;码头边,工人们将丝绸、瓷器和茶叶分类整理,存入仓库,等待交割。
崇祯六年三月下旬,范·德·科克率领五艘荷兰商船如期抵达胶州湾,船上装满了硫磺、西洋钟表和玻璃器皿。王巢亲自前往码头迎接,双方按照协议,开始进行货物交割——登莱的工人将丝绸、瓷器和茶叶搬上荷兰商船,荷兰船员则将硫磺、西洋钟表和玻璃器皿卸到登莱的仓库中。
交割过程十分顺利,仅用了两天时间便全部完成。范·德·科克看着仓库中堆积如山的丝绸和瓷器,脸上满是满意的笑容:“尊敬的长官,此次贸易非常成功!我会将登莱的货物运往欧洲和南洋,相信一定会卖出好价钱。下次我再来时,希望能与登莱签订长期贸易协议,扩大贸易规模。”
王巢笑着点头:“我很期待与贵公司的长期合作。登莱会不断提升货物品质,也希望贵公司能带来更多有价值的西洋货物,让我们的贸易越做越大。”
三月二十六日,范·德·科克率领荷兰商船离开胶州湾,驶向南洋。王巢站在码头,望着远去的船队,心中充满了感慨——此次与荷兰商人的合作,不仅为登莱带来了大量的硫磺和西洋货物,更打开了登莱通往西洋市场的大门。未来,随着远航船队从日本、南洋归来,登莱的海外贸易必将迎来更加繁荣的局面。
海风拂过码头,带着春天的暖意。王巢握紧拳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登莱的海贸版图,正在一步步扩大,一个连接大明、日本、南洋乃至西洋的贸易网络,正在悄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