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二十六年,正月。建安城处处张灯结彩,庆祝立国八周年。
五十四岁的曹植精神矍铄,与世子曹苗并肩站在新建的承天台上,检阅着台下肃立的文武百官与万民代表。
八年的开拓艰辛,已在这位王爷的鬓角添了些许风霜,但他的目光却比年轻时更加深邃锐利。
“八年了。”曹植感慨道,声音洪亮,在广场上回荡,“自天启十八年登陆,至今整整八载。赖将士用命,万民同心,方有今日之唐汉!”
台下响起山呼海啸般的“千岁”之声。曹植抬手示意安静,继续宣布:“然,开拓之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日之庆典,非为夸耀功业,实为誓师前行!
他随即颁布了名为“新纪”的十年发展规划,核心在于“深化融合,固本强基”。
庆典后,曹植做出了一个关键性的制度安排。他正式设立“咨政院”,令世子曹苗以“监国”身份总领日常政务,但重大决策仍需由他亲自裁定。
“父王,儿臣恐难当此重任。”曹苗在私下表示担忧。
曹植看着已显沉稳的儿子,语重心长:“苗儿,你已成年,理应为国分忧。为父在你这个年纪,早已是纵横文坛,参议朝政了。况且,”
他话锋一转,神色凝重,“周不疑从商洲传来密信,罗马奥勒良皇帝已基本平定内乱,其目光迟早会再次投向西方。我们必须抓紧这宝贵的和平间隙。你处理日常政务,为父方能集中精力,筹划应对未来之大变。”
二月,曹植亲自主持了一次绝密的战略会议,与会者仅有刘晔、周循、曹仁等核心重臣。
“诸位,”曹植开门见山,“罗马之患,不在眼前,而在三五年后。届时,其必挟统一欧陆之威,大举西来。我唐汉当如何应对?”
周循主张先发制人,利用水师优势,袭扰罗马航线。
曹仁则认为当依托安第斯山险,诱敌深入,以陆战决胜。
刘晔则提出“结网”之策:“一面与明汉、商汉加深盟约,互为犄角;另一面,可遣使远交波斯、日耳曼诸部,在罗马身后埋下钉子,使其首尾不能相顾。”
曹植听罢,沉吟良久:“诸公之策,各有其理。可兼而用之。水师要能前出拒敌,陆军要能固守家园,外交更要纵横捭阖。此事由子扬总揽,制定详略。”
三月的春光中,曹植携带着年轻的世子曹苗,开始了他们为期数月的全国巡视之旅。
此次巡视的目的主要有两个:首先,是为了亲自考察“新纪”计划在全国各地的落实情况;其次,是为了让年轻的世子曹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国情,为他将来继承大统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巡视的首站,镇夷关,曹植亲自校验了新换装的砷青铜弩箭。他仔细检查了每一支弩箭的制作工艺,确保这些新式武器能够达到预期的杀伤力和精准度。
在镇夷关的校场上,弩箭破空之声此起彼伏,曹植满意地点了点头,对随行的将领们说:“这些弩箭是我们的利器,必须保证它们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