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十九年,秋末。
建安港的清晨总是忙碌的。海风裹挟着咸腥味吹过码头,数十艘舰船在港湾中随波轻荡。
其中既有保留中原楼船形制的主力战舰,也有采纳土着独木舟特点的轻型哨船,更有几艘正在建造的巨舰,融合了东西方的造船技艺。
周循像往常一样,天不亮就来到船厂。这位海军统帅如今皮肤黝黑,额角多了几道风浪刻下的皱纹,唯有那双眼睛依然锐利如鹰。
“都督,新舰龙骨昨日已合拢。”船厂大匠指着船坞中初具雏形的巨舰,“全长二十五丈,设五桅,若全部满帆,日行二百里不在话下。”
周循仔细检查榫卯结构,又试了试新研发的麻绳与树皮混纺的缆绳:“不错。不过舵机还要改进,上次飓风,‘破浪号’就是折在这里。”
他说的“破浪号”是三个月前在南方探险时损失的舰船。那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让海军损失了两艘战舰、一百三十名熟练水手,也暴露了现有船只远洋能力的不足。
回到都督府,周循立即召集将领议事。
“王爷有令,明年开春要探索整个西海岸,最南要到冰原,最北要找通往东海的航道。”周循展开一幅巨大的海图,上面已经标注了许多新地名,“我们需要更大的船,更熟练的水手,更重要的是——”
他指向海图上一片空白区域:“我们需要了解这片海洋。”
这时,亲兵通报:“都督,夷洲来的使者求见。”
来人自称林弘,闽越口音浓重,却是地道的汉人打扮。他呈上的礼单令人咋舌:珍珠十斛、珊瑚五树、香料二十箱,还有一卷珍贵的南海海图。
“家祖本是东吴水师校尉,后避祸夷洲。”林弘解释道,“闻唐汉王开辟新土,特来投效。”
周循不动声色:“夷洲距此万里,使者如何找到这里?”
林弘微笑:“循着季风,跟着鱼群,更重要的是——我们一直在寻找海外汉邦。”
接下来的会谈持续到深夜。林弘不仅提供了珍贵的航海经验,还透露了一个重要情报:在北方海域,存在一支强大的船队,船帆上绘有蛇形图案,与汉军此前遭遇的北方船队相似。
送走使者后,周循立即求见曹植。
“夷洲林氏,可信否?”曹植听完汇报,沉吟道。
“臣已试其才学,确系水师世家。其所献海图,与我们的勘探多处吻合。”周循答道,“更重要的是,他们熟悉南海至东海的航路,若真能归附,我们与中原的联系就可能恢复。”
曹植起身走到窗前,望着港口的灯火:“与中原恢复联系……是福是祸,犹未可知。”
他转身下令:“可先授林弘航海参军之职,令其训练水手。至于夷洲林氏,待其展现诚意,再行封赏。”
水师的扩建计划随即全面展开。建安港的船厂日夜赶工,新式战舰陆续下水。林弘带来的航海技术很快得到应用:星盘定位、季风利用、甚至一种利用信鸽传递消息的方法。
然而挑战接踵而至。
十月深秋,一支北上探险的船队在距离建安城八百里的海域遭遇强敌。对方船只不大,但速度极快,船首雕刻着狰狞的蛇头。交战仅半个时辰,汉军一死三伤,被迫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