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旗冰原一役中,胜利的喜悦并未如预期般在镇北城内爆发。相反,这座边陲重镇的军民们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他们为战士们的英勇和胜利感到自豪,但同时,对那些在战斗中牺牲的将士们的哀悼和沉重的损失感也笼罩着整个城市。
镇北城的街道上,随处可见佩戴着黑纱的市民,他们默默地向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致敬。
在城外的一片宁静的墓地中,战死的将士们被隆重地安葬。他们的遗体被仔细地整理,穿着整齐的军装,胸前佩戴着勋章,仿佛他们只是在进行一场永无归期的长眠。
墓地的一角,一座崭新的英烈碑矗立着,上面刻满了这些英雄的名字。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都有一家人的悲痛和思念。
而在那片曾经是战场的冰原上,维尔兰人的尸骸则被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处理。
为了避免因尸体腐烂而引发的瘟疫,士兵们将这些敌人的遗体集中起来,进行了集体焚化。火焰吞噬着一切,将死亡的痕迹化为灰烬,只留下那片被血与火灼烧过的土地。
这片土地上,曾经的冰原被炮火和鲜血染红,曾经的宁静被刀剑和呐喊打破,如今,它沉默地躺在那里,无声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战争,这个人类历史上不断重复的悲剧,又一次在北疆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胜利的代价是如此沉重,以至于胜利的喜悦被深深的反思和哀悼所取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镇北城的军民们更加珍惜和平,更加渴望未来的日子不再有战争的阴霾。
王韧没有急于班师回朝。他深知,一场战役的胜利远不足以平定北疆。击溃一支军队容易,征服一片土地、驯服一个文明却需要完全不同的策略。
他决定留在镇北城,亲自督导战后的一系列根本性举措。
一、军政调整:从扩张到深耕他重新调整了北疆都督府的职能。
“张辽,北疆都督之责,非止于战。”王韧在军事会议上明确指示,“此后,军事上以巩固防线、清剿残敌、保护屯垦为主。”
“马超、庞德之‘刺狼军’改编为‘游弈军’,不再执行深远破袭,而是以烽燧为基,定期巡弋长城以北三百里之内,驱逐任何发现的维尔兰散兵游勇,确保此区域绝对安全。”
“史柱,你负责整编各部,汰弱留强,王平辅助操练新兵,尤重耐寒训练与山地林地作战。”
这意味着帝国的北疆战略,从积极的扩张进攻,转向了稳健的防御和区域控制,优先确保已占区域的绝对安全,为后续治理创造条件。
二、技术攻坚:征服冰原的钥匙
王韧最重视的,仍是技术突破。他亲临格物院北疆分院(新设立)。
“冰河之阻,朕与诸位将士皆已亲历。”他对召集来的工匠和格物院学者们说,“欲真正掌控北地,非仅靠士卒勇力,更需尔等巧思!”
他下达了死命令:
1、破冰船:青岛船厂与尔等合作,必须在一年之内,造出可在初冬与晚春薄冰条件下航行的船只!
船首要加固,或可尝试设计特殊撞角、乃至利用蒸汽动力冲撞破冰?朕不管过程,只要结果!”
2、火药实用化:“天师府与格物院合作,‘震天雷’声响大于威力,不行!朕要的是能真正炸开岩石、摧毁工事的炸药!开矿、修路、乃至攻坚,皆需此物!注意安全,但更要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