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怒而冬狩(1 / 2)

北地的寒冬,如同一位冷酷无情的君王,再次君临。狂风卷着雪沫,无情地抽打着初具雏形的长城墙体和高耸的烽燧。

气温骤降至滴水成冰的程度,大地被深达数尺的积雪彻底覆盖,整个世界仿佛只剩下白、灰、黑三种颜色。

“北疆第一垒”及其东西延伸的工段,瞬间从热火朝天的工地变成了冰雪孤岛。汉军的战略被迫从积极的“筑城”全面转入被动的“守成与求生”。

首先面临的是生存危机——补给断绝通往朔风堡乃至镇北城的补给线几乎完全中断。狂暴的风雪和积雪使得任何规模的运输队都寸步难行。

第一垒和各个烽燧的存粮,成了他们度过寒冬的唯一依靠。张辽早已下令严格执行配给制,但库存依旧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

极致的严寒,严重威胁着人的生命。尽管有王韧提供的知识改进了御寒措施,但极致的低温依然无情地带走生命。站岗的士兵必须频繁轮换,否则很快就会被冻僵。

奴隶营中,冻死、病死者的数量急剧上升,尸体被直接堆放在营地外围,冻结成冰,等待开春后处理。

人们的活动受到了极大限制,除了必要的警戒和维持生存的活动(如清理积雪、取冰化水),所有户外工程彻底停止。

人员和物资被集中到第一垒主堡和少数几个较大的烽燧中,依靠储存的燃料(主要是木炭和干粪)苦苦支撑。

然而,最大的威胁并非这些情况,而是来自人。

北地的土着部落,虽然同样遭受严寒之苦,但他们世代生活于此,拥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在冬季机动的技巧(如使用滑雪板、雪鞋)。

他们深知,这是汉军最脆弱的时候。所以发动了各种各样的袭击和破坏,而且其目标十分明确,他们不再强攻第一垒主堡,而是将目标瞄准那些孤悬在外、守军稀薄的烽燧。

这些烽燧往往只有十数名士兵驻守,缺乏纵深防御,在夜间或暴风雪中极易被偷袭。

他们手段非常残忍,偷袭者往往悄无声息地摸掉哨兵,然后用冰雪堵塞烽燧出口,从通风口投入燃烧物或毒烟,将内部士兵尽数闷死或熏死,最后夺取其中可怜的存粮和物资。

烽燧是长城防线的眼睛和神经。一旦烽燧被拔除或失去功能,整条防线就变成了聋子和瞎子,东西两段无法联系,第一垒也无法及时得知外部情况。

入冬不到一个月,就有连续三座最东端的烽燧在暴风雪夜中失去了联系。后续侦查发现,烽燧已被焚毁,守军全部遇难,首级被割走。

消息传回第一垒,张辽震怒,却也感到一阵寒意。敌人的反击,精准地打在了他的七寸上。

“不能坐以待毙!”张辽在中军帐内,对着麾下将领沉声道,“烽燧乃长城之耳目,绝不能失!敌军借风雪肆虐,我便要以攻代守!”

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主动发起“冬狩”!

“马超、庞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