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幕:张狗剩的赎罪
张狗剩蹲在村部柴房的角落里,怀里揣着两个硬邦邦的玉米面窝头,这是毛三让人送来的。柴房里弥漫着干草和霉味,墙角的蜘蛛在结网,他盯着地上的裂缝发愣,脑子里翻来覆去都是陈老二那张带疤的脸——去年秋天帮那人搬黑布包时,包底渗出的黑色矿粉蹭在他裤腿上,洗了三次都没掉。
“吱呀”一声,柴房门被推开,毛三踩着夕阳的余晖走进来,手里还拿着个蓝布包。张狗剩吓得一哆嗦,窝头差点从怀里滚出来,他慌忙站起来,手在衣角上蹭了蹭,声音发颤:“毛、毛队长,您咋来了?”
毛三把蓝布包放在柴房的木桌上,打开来,里面是一套洗得发白的粗布衣裳,还有一双新纳的布鞋。“给你的,”他看着张狗剩紧绷的肩膀,放缓了语气,“刘权利已经招了,陈老二给了他五十块钱,让他稳住村民。你帮陈老二搬过包,这事也瞒不住,但你要是愿意帮我们,算你立功。”
张狗剩的眼睛亮了亮,又很快暗下去。他搓着手,脚尖在地上画圈:“我、我怕陈老二报复我。那人下手黑,去年邻村王麻子就因为多问了句兽首的事,被他打断了腿。”
“我们会保护你,”毛三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照片,放在桌上,照片上是陈老二的档案照——左脸一道刀疤从眉骨划到下颌,眼神阴鸷。“县公安局的人已经在镇上布控了,只要陈老二敢露面,肯定跑不了。你只要帮我们把他引到废弃窑洞,之后的事不用你管。”
张狗剩盯着照片上的刀疤,想起去年秋天在水库边,陈老二攥着他的手腕说“敢走漏风声,就把你沉到水库底”的场景,后背一阵发凉。但他又想起自己偷摸去墓里拿陶俑时,被毛三抓住却没送官,只是让他写了份保证书;想起村里因为干旱,家里已经快揭不开锅,要是立了功,说不定还能得到点粮食补助。
他咬了咬牙,伸手拿起桌上的粗布衣裳:“毛队长,我干!但我有个条件——这事成了之后,能不能给我家留点粮食?我娘和娃都快饿肚子了。”
毛三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两斤粮票放在桌上:“这是先给你的,事成之后,县文化馆还会给你发奖金。你现在就去镇上,找你认识的那些闲散人,就说你有个‘好东西’要卖,是唐代的兽首,能值大价钱,想找个懂行的买家。记住,只提兽首,别多说别的,要是有人问起,就说东西在废弃窑洞里,要亲眼见了买家才肯拿出来。”
张狗剩把粮票小心地揣进怀里,又拿起那套粗布衣裳,叠得整整齐齐抱在怀里。他走到柴房门口,又回头看了一眼毛三:“毛队长,你们可千万得保护好我。”
毛三挥了挥手:“放心去吧,我们的人会跟着你。”
看着张狗剩的身影消失在村口的土路上,毛三从木桌下拿出一个小巧的铜铃,轻轻摇了两下。不一会儿,一个穿着便衣的公安干警从柴房后面的草垛里走出来:“毛队长,都安排好了,我们的人会跟在张狗剩后面,确保他的安全。”
毛三点点头,走到柴房门口,望着远处渐渐暗下来的天色。水库的方向传来几声狗吠,风吹过树梢,带着一股泥土的腥味。他摸了摸口袋里的撬棍,心里盘算着——陈老二狡猾得很,肯定会多带人手,废弃窑洞的地形复杂,得提前在周围布好埋伏,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第四十七幕:郭维的科学准备
郭维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忙得满头大汗,桌上摆满了各种仪器——有从北京带来的感应灯,有相机,还有几个用铁皮做的简易陷阱。帐篷外传来队员们整理工具的声音,他拿起一个感应灯,仔细检查着灯座上的电线,确保没有松动。
“郭老师,这感应灯真的能管用吗?”年轻队员小李端着一碗水走进来,递给郭维,“我刚才试了一下,稍微碰一下旁边的石头,灯就亮了,要是陈老二他们进去,肯定会触发。”
郭维接过水,喝了一口,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这感应灯是用震动触发的,灵敏度很高,只要有人在窑洞周围走动,灯就会亮。我们把灯藏在窑洞周围的草丛里,灯一亮,埋伏的人就能立刻知道他们来了。”
他指着桌上的相机,继续说道:“这相机是改装过的,镜头对着窑洞门口,只要感应灯亮,相机就会自动拍照。到时候就算陈老二想抵赖,照片也能当证据。还有这些铁皮陷阱,里面放了石灰粉,要是他们踩到,石灰粉会迷了他们的眼睛,我们就能趁机制服他们。”
小李蹲在桌前,看着那些铁皮陷阱,好奇地问:“郭老师,您怎么懂这么多啊?这些改装的仪器,看着比我们队里的还好用。”
郭维笑了笑,拿起一个感应灯,摸了摸灯座:“我以前在博物馆工作时,跟着老专家学过不少改装仪器的方法。考古不仅要懂历史,还得懂点科学技术,有时候这些小发明,能帮上大忙。”
他想起三年前在黑风岭,要是当时有这些感应灯,说不定就能早点发现老陈的异常,也不会让陈老二得逞。想到这里,他的眼神暗了暗,手里的动作也加快了几分——这次一定要抓住陈老二,为老陈报仇,也为黑风岭的考察队讨个说法。
“对了,郭老师,”小李突然想起什么,说道,“毛队长让我问您,老陈骨骸里的矿粉,还有没有剩下的?他想让您再检测一下,看看和废弃窑洞里的矿粉,是不是完全一样。”
郭维点点头,从一个铁盒子里拿出一小包黑色粉末,放在桌上的显微镜下:“我早上已经检测过了,废弃窑洞里的矿粉,和老陈骨骸里的,还有黑风岭的煤矿样本,成分完全一致。这说明陈老二肯定在窑洞里藏过老陈的骨骸,后来又转移到了唐墓里。”
他调整了一下显微镜的焦距,让小李凑过来看:“你看,这些矿粉里的含硫量很高,这是黑风岭煤矿特有的特征,其他地方的煤矿,没有这么高的含硫量。陈老二以为把骨骸埋在唐墓里,就能掩盖罪行,却没想到矿粉成了证据。”
小李看完显微镜,直起身子,感慨道:“还是科学管用,要是光靠猜,还真不一定能发现这些线索。郭老师,以后您可得多教教我们这些科学方法,让我们也能像您一样,从细节里找证据。”
郭维拍了拍小李的肩膀:“只要你们愿意学,我肯定教。考古是个需要耐心和细心的活儿,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说不定一个小小的矿粉,就能揭开一个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