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名“自首”的外围成员提供的真伪难辨的信息,如同投入迷雾中的几颗石子,未能激起决定性的波澜,却进一步加剧了决战前夜的诡谲气氛。“冥府”显然在试图操控警方的视线和精力,其核心力量依旧隐藏在深渊般的暗处。
“深潜”组并未被这些干扰项所迷惑,李振和江雨都坚信,真正的突破口,依旧在于对“冥府”行为模式的深度解构和对现有线索的极致挖掘。那种依赖直觉和灵光一现的破案方式,在面对如此缜密、如此有耐心的对手时,显得力不从心,他们需要的是更系统、更笨拙,却也更可靠的方法。
江雨将她研究室的团队分成了几个小组,各自负责不同的方向:
·数据挖掘组:继续攻坚从边境数据中转站缴获的硬盘,不放过任何一丝可能被忽略的数据碎片,尝试重建“冥府”近期的通讯网络和人员流动图谱。
·行为分析组:将所有已知的“冥府”活动(从最初的符号标记到最近的袭击威胁)进行时间线排列和空间定位,寻找其行动节奏、目标选择偏好中可能存在的、连他们自己都未意识到的固有模式。
·技术溯源组:对已拆除的次声波发生器进行最精细的逆向工程分析,寻找其元器件的生产批次、供应商信息,哪怕是最微小的、可能指向采购渠道的线索。
·地理测绘组:结合江雨关于“对称性”和“数字隐喻”的猜想,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金融区及主排水系统进行多维度的空间分析,寻找符合“冥府”审美和仪式感的潜在攻击点布局。
这是一场枯燥至极的“磨洋工”。进展以像素、以字节为单位缓慢推进。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各种数据流、分析图表和地图模型不断更新,但关键的、能够一锤定音的线索,却迟迟没有出现。
压力与疲惫写在每个人的脸上。连续的高强度工作和精神紧绷,让一些年轻的队员开始流露出焦躁的情绪。
李振敏锐地察觉到了团队状态的下滑。她没有进行空洞的鼓舞,而是将几位核心骨干召集到一起,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
“我知道大家很累,很憋屈。”她的目光扫过众人,声音沉稳而有力,“对手像泥鳅一样滑不溜手,我们在明,他们在暗。但是,别忘了,我们是警察!我们的职责,就是在最黑暗的地方,把那些见不得光的东西揪出来!他们可以躲,可以藏,可以耍尽花招,但只要他们还在滨海市,还在策划他们的阴谋,就一定会留下痕迹!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比他们更有耐心!用我们的专业,用我们的细致,把他们留下的那点蛛丝马迹,一根一根地找出来,织成一张能困死他们的网!”
这番话如同给略显低沉的士气打了一剂强心针。众人重新振作起来,再次投入到繁琐细致的工作中。
转机,往往就诞生于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之中。
首先带来突破的是技术溯源组。在对一个次声波发生器的核心震荡单元进行电子显微镜级检查时,他们在一个陶瓷电容器的底部,发现了一个极其微小的、激光雕刻的批次代码。这个代码并非标准工业编码,更像是一种内部标识。
顺着这个代码,网安部门协调了全球多个元器件分销商的数据库,经过数日的艰难追踪,最终锁定了一家位于东南亚、背景复杂的皮包贸易公司。这家公司表面上经营电子元件,暗地里却为多个非法武装和极端组织提供敏感物资。虽然无法直接证明这批货流向了“冥府”,但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潜在关联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