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孙宇则显得更加狡猾。他承认推销香薰,但声称自己对药物成分不知情,只是从网上进货,以为那是普通助眠产品。他避重就轻,将自己包装成一个无知的受害者。
案件似乎陷入了僵局。两人都否认合谋,表面上看起来就像是一连串不幸的巧合。
但江雨和李振都不相信巧合。孙宇选择的目标,恰好都是王强习惯活动的区域;下药的时机,也总能赶上王强的“作案窗口”。这背后一定有某种协调机制。
“他们之间,一定存在一个我们还没发现的、极其隐蔽的联系方式。”江雨在案情分析会上说道,“不是电话,不是网络通讯,可能是更原始、更不易察觉的方式。”
李振下令,对王强和孙宇的随身物品、住所进行第二次、更加彻底的搜查。同时,调取两人近期所有的活动轨迹,进行时空交叉比对。
这一次,细致的侦查员在孙宇租住屋的一本过期杂志的内页里,发现了几处用极细的铅笔留下的、看似随意的记号。而在王强常去的一家台球室储物柜里,也找到了类似风格的记号。
这些记号非常隐晦,像是某种约定的暗号或指令!比如,一个圆圈可能代表“目标已处理,可动手”,一个三角可能代表“风险,暂停”。他们通过在不同地点留下这些暗号,来协调行动,规避了所有电子监控!
在铁证面前,孙宇的心理防线终于崩溃。他交代,出狱后不久,一个神秘人通过网络联系上他,提供了这种“香薰”和一套完整的暗号沟通体系,要求他针对特定区域、特定类型(多为独居、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中老年人)的目标下药,并承诺会根据“成功”次数给予高额报酬。他从未见过上线,也不知道王强的存在,只是按照指令行事。
王强在得知孙宇的供述后,也承认了自己是受另一个不同的神秘联系人指挥,通过解读暗号来选择目标和行动时间。他们就像两个被无形之手操控的提线木偶,在城市的阴影下,上演着一场场沉默的合谋。
幕后黑手利用这种低技术、高隐蔽性的方式,不仅实施了犯罪,更像是在测试一种基于行为心理学和社会工程学的犯罪网络架构。这个网络不依赖高科技,却更加难以追踪和摧毁。
“幻影沙龙”用高科技制造幻觉,“香薰盗窃案”则用传统伎俩进行现实犯罪。这两者看似手段迥异,但其核心,都指向了那个隐藏在深处的、善于利用人性弱点、精于操控与布局的对手。
警方成功打掉了这个利用药物和暗号作案的盗窃团伙,但那个提供药物、制定计划、遥控指挥的“神秘人”,依旧隐匿在迷雾之后。
李振和江雨都清楚,这仅仅是冰山一角。对手正在用各种方式,试探着这座城市的防御漏洞。高科技的迷幻,低技术的合谋,交织成一张越来越复杂的黑暗之网。而他们的战斗,也必须变得更加灵活和多维。不仅要能破解数字迷宫,也要能识破街头巷尾的无声暗号。这场博弈,早已超越了技术的范畴,深入到了人性与智力的最原始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