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尸忆破案局 > 第94章 代码中的幽灵

第94章 代码中的幽灵(1 / 2)

那个被淘汰编程语言库的特定版本,如同在茫茫人海中投下了一个精准的声纳浮标。虽然无法直接定位“导师”,但极大地缩小了“猎焰”专案组的侦查范围。

排查重点集中在那些拥有顶尖计算机科学背景,尤其是在系统底层开发、编译器设计或网络安全领域有深厚造诣,却又因各种原因脱离主流视野的技术人员身上。这些人可能隐居在某个不起眼的城市,可能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接取项目,也可能活跃在某个极其小众、追求技术纯粹性的线上社区。

网安部门调动了强大的数据挖掘能力,结合人社、教育、出入境等多方面信息,对符合条件的人员进行交叉比对和背景分析。同时,江雨的研究室则负责对这些潜在目标进行更精细化的“技术画像”——分析他们在网络上留下的技术文章、开源代码贡献、甚至是论坛发言的语言习惯,试图找到与“导师”集团恶意代码风格相匹配的蛛丝马迹。

这是一项极其枯燥且繁重的工作,如同在沙漠中筛选金粒。名单上的名字一个个被提出,又一个个因证据不足或特征不符而被排除。

就在排查工作紧张进行时,研究室负责监控“暗流”网络外围节点的成员,捕捉到了一次极其短暂且异常的数据波动。波动源于一个位于境外数据中心的节点,其加密协议在瞬间切换到了另一种更古老、但理论上已被证明存在潜在缺陷的算法上,虽然仅仅持续了毫秒级的时间就被纠正,但这短暂的“失误”,如同一个谨慎的幽灵在黑暗中不小心踩响了一片枯叶。

“他们在进行系统维护,或者……升级?”林薇分析着数据日志,“这个古老的算法,和我们在恶意代码中发现的‘怀旧’风格一脉相承!操作者可能对这套旧体系有着特殊的偏好甚至依赖。”

这个发现进一步佐证了之前的判断——“导师”集团的核心技术人员,确实存在某种技术路径依赖或审美偏好。这使其行为模式更具辨识度。

专案组将这一新特征也纳入排查标准,筛选范围再次缩小。

几天后,一个代号“牧羊人”的目标,进入了专案组的视野。

“牧羊人”,真实姓名徐江,男,45岁,前某顶尖高校计算机科学副教授,专攻操作系统安全和形式化验证。十五年前,他因与学术委员会在科研方向上发生严重分歧,认为主流学术界“过于功利和浮躁”,愤而辞职,此后便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仅有零星信息显示,他偶尔会在几个极其专业的、讨论底层系统架构和哲学问题的封闭论坛中,以“牧羊人”的ID发表一些深奥且带有批判性的技术长文。

技术专家分析了“牧羊人”早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开源代码,发现其编码风格严谨、优雅,且对某些特定时期、特定版本的开发工具和算法有着执着的偏爱,这与“导师”集团代码中体现出的技术特征高度吻合!更重要的是,他在一篇十年前的博客中,曾隐晦地表达过对“通过精确代码重构混乱现实”这一理念的欣赏。

动机、能力、技术特征、行为模式……多个维度的线索,都隐隐指向了这个消失多年的天才学者。

“立刻对徐江展开全方位调查!”李振下达命令,“注意,绝对保密,不能惊动他!”

调查发现,徐江辞职后,并未离开滨海市,而是隐居在位于市郊大学城附近的一个老旧小区里,深居简出。他没有固定工作,经济来源不明,但生活似乎并不拮据。外围侦查显示,他家中拉有不止一条高速光纤,用电量也远超普通家庭。更关键的是,技侦部门通过特殊手段,确认了其网络活动与“暗流”网络的数个核心节点,存在高度隐秘的数据关联!

目标,高度疑似!

然而,如何证实他就是“导师”?又如何在不打草惊蛇的情况下,获取其犯罪的确凿证据?徐江本身就是顶级的网络安全专家,任何常规的网络入侵或监控手段,都可能被他察觉。

专案组陷入了两难。直接抓捕,证据链尚不完整,且可能无法揪出其同伙;持续监控,又担心夜长梦多,对方可能随时发动未知的攻击。

就在决策层犹豫不决之际,江雨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

“既然他是技术上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作品’有着近乎偏执的自信,我们或许可以从他最得意的地方入手。”江雨在专案组会议上说道,“他编写的恶意代码,就是他精心雕琢的‘艺术品’。我们能否设计一个‘陷阱’,一个看似完美的目标,引诱他动用其标志性的技术手段进行攻击,从而在过程中捕获确凿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