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尸忆破案局 > 第83章 余烬新生

第83章 余烬新生(1 / 2)

陈默的落网,以及那个未完成的“七日净化计划”的曝光,在滨海市乃至更高层面都引发了巨大的震动。一个看似孤立的未遂绑架案,最终牵扯出一个意图颠覆城市秩序的恐怖计划,这给所有人都敲响了警钟。

庆功会?没有。有的只是更加繁重的善后工作和深刻的反思。

李振和他的队员们连续奋战了几天几夜,处理着陈默案的余波:安抚受情绪干扰影响的民众,澄清谣言,修复被破坏的社会信任;彻底搜查陈默的住所和工作坊,不放过任何可能指向同党或未爆隐患的线索;将缴获的装置、笔记本和所有物证送交更高级别的技术部门进行深度分析,试图还原陈默的完整行动路线和技术来源。

审讯工作则陷入了僵局。陈默被诊断为患有严重的妄想性障碍,他的逻辑自洽于他那套“净化世界”的扭曲体系,常规的审讯手段对他效果甚微。他时而沉默,时而亢奋地宣讲他的“七日”教义,但对计划细节、技术来源、是否存在同党等关键问题,要么避而不答,要么给出一些充满象征意义、无法验证的答案。

“还有六个……”这句话成了专案组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是意指还有六个类似的计划?还是指他有六个同伙?或者,仅仅是他妄想中的一部分?

技术部门对陈默设备的分析结果逐渐出炉。那台情绪干扰装置的技术原理确实借鉴了“清源”中心早期的一些公开研究(部分论文因伦理问题早已被学术界封存,但网络上仍有残留),但进行了大量的简化和魔改,其核心部件甚至利用了某些民用级别的电子元件。这表明陈默具备相当强的电子工程和编程能力,但并非获得了“普罗米修斯”的核心技术。

“他是一个聪明的、自学成才的疯子,而不是某个庞大组织的代理人。”技术专家给出了初步结论,“他的危险在于其行动的不可预测性和强烈的破坏欲,而非技术的高度。”

这个结论让李振稍微松了口气,但并未完全解除警报。即使陈默是单独行动,他造成的破坏和揭示的社会脆弱性也是实实在在的。谁能保证,不会有下一个被类似极端理念蛊惑的“陈默”出现?

在对陈默社会关系的深度挖掘中,警方发现他曾在几个非常小众的线上论坛中异常活跃,这些论坛讨论的主题大多围绕着“社会崩溃论”、“技术奇点威胁”以及各种阴谋论。他在这些论坛中扮演着“布道者”的角色,发表过不少偏激言论,但也吸引了一些少量的追随者。警方顺藤摸瓜,锁定了几个与陈默有过密切线上交流、且居住在本市或周边地区的ID,并对其进行了秘密调查和背景评估。初步排除了他们直接参与“七日计划”的可能性,但这些人扭曲的世界观本身,就是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清道夫”的工作,从打击一个具体的犯罪组织,延伸到了监控和疏导这些滋生极端思想的灰色地带。这无疑是一项更加漫长而艰巨的任务。

就在警方忙于处理这些后续事宜时,江雨的生活也迎来了一个转折点。

市局领导考虑到她在陈默案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她身体恢复的实际情况,正式找她进行了一次谈话。领导没有强求她立刻回归一线,而是提供了一个选择:市警察学院亟需既有丰富实战经验,又对新型犯罪(尤其是涉及科技和心理领域)有深刻理解的教官,希望她能去任教,培养新一代的刑警。

“江雨同志,你的经验和直觉是宝贵的财富。一线冲锋需要年轻的体魄,但传递薪火、塑造警魂,同样至关重要,甚至影响更为深远。”领导语重心长地说。

这个提议出乎江雨的意料。离开硝烟弥漫的一线,走上三尺讲台?她从未想过。她习惯了在案件中摸爬滚打,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那种肾上腺素飙升的感觉,几乎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

她需要时间考虑。

她回到了略显空旷的公寓。对面的观察点已经撤离,楼下的便衣也撤走了,生活似乎重归平静。她坐在书桌前,目光扫过那块写满陈默案信息、尚未擦去的白板。那个鲜红的“7”依然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