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张辽入曹营(1 / 2)

荀攸早已深思熟虑,闻言拱手,从容不迫地分析道:

“陛下圣明,所见极是。并州战局,山川险固,添兵增灶,徒耗粮秣,于大局无补,反易为敌所乘。”

“关键在于兖州!必须在袁绍主力尽数渡河、站稳脚跟之前,予以迎头痛击,挫其锐气!”

“袁绍此番南下,所恃者,乃兵多将广,尤以颜良、文丑二将为锋锐。”

“黄河天堑,其渡口要害,首在延津,次在白马。此二地,如同河北大军插入河南的两颗门牙,互为犄角。然正因其重要,必分兵把守,此乃其破绽所在!”

荀攸眼中闪烁着智谋的光芒,声音清晰而坚定:

“臣有一策,可曰‘声东击西’。陛下可密令曹仁、曹昂,在延津方向大张旗鼓,多布旌旗,佯装集结重兵,欲强攻延津!”

“颜良、文丑皆骄悍之辈,见我军势大,必不敢怠慢,甚至会从白马抽调兵力增援延津,以防不测。届时,白马渡口守备必然空虚!”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凝重:“此计之要,在于待白马守军松懈,或分兵援延之际,需遣一员上将,率精锐铁骑,自侧翼隐秘突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白马营垒!”

“目标非是夺寨,而是——阵斩颜良或文丑!此二人若去其一,袁绍军心必溃,前锋瓦解,其南下兵锋顿挫,我军则可趁势反击,将其赶回河北!”

“此任务凶险异常,非有万夫不当之勇、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之能者,不可胜任!”

刘协静静听着,目光随着荀攸的解说在地图上移动,当听到需要一员上将执行斩首任务时,他眼中寒光骤然一闪,几乎是脱口而出,斩钉截铁地道:“让关羽去!”

荀攸微微一愣。他虽知关羽勇武,乃刘备麾下头号猛将,但此刻河南前线,曹营之中亦有夏侯惇、夏侯渊等宿将,为何陛下如此笃定地选择远在河东的关羽?

而且此计的关键在于与曹仁部的配合,关羽乃刘备部将,协调指挥……但他转念一想,陛下识人之明,向来精准,或许另有深意。

荀攸压下心中一丝疑惑,立刻躬身道:“陛下明鉴!若有关将军出马,颜良、文丑,必授首无疑!”

刘协微微颔首,不再多言。

他选择关羽,自然有其深意。在他跨越时空的记忆中,“斩颜良”乃是关羽生涯中最为耀眼的战绩之一,此举不仅能挫败袁绍,更能极大地提升关羽和刘备集团的声望,有助于平衡曹操在河南的势力,为日后布局。

“既如此,便依公达之策。”刘协决断道,“裴潜!”

“臣在!”裴潜应声出列。

“即刻拟旨!敕令兖州牧曹操,荡寇校尉关羽,虎贲中郎将徐晃!着曹仁、曹昂在延津方向虚张声势,吸引敌军注意。”

“着关羽,精选骑兵,伺机自河东东出,突袭白马,务求阵斩颜良或文丑,以寒敌胆!”

“着徐晃,稳固河东防线,接应温侯,策应关羽行动,并密切监视并州张合动向!诸军需紧密配合,不得有误!”

……

好的,这是接续曹昂率张绣、张辽援军抵达濮阳,曹操设宴接风,席间暗流涌动的情节:

兖州,濮阳城,州牧府邸。

连日来,袁绍大军如泰山压顶般持续猛攻延津、白马等黄河渡口,尽管曹仁、夏侯渊、乐进、于禁等将拼死力战,防线依旧岌岌可危。

巨大的军事压力,加之粮草转运的艰辛,使得曹操的头风病频频发作,时常痛得无法视事,不得不将前线军务暂交夏侯惇代理,后方政务全权托付给坐镇鄄城的荀彧。

幸得张扬在洛阳休养生息一年后,尚有余力,不断从河内郡筹措粮秣经淇水、清水运抵濮阳,才勉强维持着大军补给,未至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