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后,汝阴,前将军刘备大营。
诸葛亮与魏延风尘仆仆,自曲阿顺利归来,向刘备禀报了江东之行的成果。
孙策已暂时罢兵,转而南下平定山越,曲阿之围得解,且与刘繇、太史慈建立了良好关系。
刘备闻报,甚为欣慰,对诸葛亮此番不辱使命、智勇双全的表现大加赞赏,尤其对其能洞察孙策周瑜真实意图、为东线主力争取到宝贵战略时间的深谋远虑,更是刮目相看。
几乎与此同时,来自北线陈国战场的好消息也传至大营。
经过近一月的激烈攻伐,曹操麾下大将曹仁,终于率部攻破陈国治所,阵斩袁术大将桥蕤,成功击退了负隅顽抗的纪灵残部,彻底收复了陈国全境!
此战,曹仁用兵果决,攻势凌厉,一扫此前夏侯惇初战受挫的阴霾,将袁术势力在豫州东北部的最后一个据点连根拔起。
至此,袁术称帝后试图向外扩张的触角被全部斩断,其势力范围被压缩回以寿春为核心的淮南一隅,陷入四面楚歌的绝境。
捷报传来,汝阴大营一片欢腾。就连一向矜持的刘备,也忍不住赞叹:
“曹子孝真良将也!用兵迅疾,侵略如火,纪灵亦非其敌!有此虎将,何愁国贼不灭!”
他当即对随军的杨修表示,要亲自上表朝廷,为曹仁请功。
这也展现了刘备作为全军统帅,赏罚分明、不存私心的气度。
恰在此时,奉命护送吕布之女前往长安、完成任务后转道前来报到的张辽,也率领其八百并州精锐骑兵抵达了汝阴大营。
张辽的到来,使得刘备麾下又添一支生力军,尤其增强了骑兵突击力量。
随着北线曹军、东线刘备军对寿春的合围之势初步形成,监军贾诩审时度势,向刘备建议道:
“都督,如今寿春已成孤城,逆贼袁术困兽犹斗。然寿春城高池深,粮草充足,若一味强攻,恐伤亡甚大,迁延日久。”
“诩以为,可请旨陛下,调荆州之兵,自南向北,施加压力,使袁术首尾不能相顾,或可加速其崩溃。”
刘备深以为然,即刻修书一封,以都督诸军事的名义,请求荆州牧刘表派遣麾下大将文聘,率江夏水陆军北上,威胁寿春南翼,配合主力作战。
然而,书信送至襄阳,刘表的回复却令人失望。他以“江夏新遭孙策侵扰,民心未定,需大将镇守”为由,婉拒了派遣文聘北上的请求。
显然,孙策之前的猛攻让刘表心有余悸,他宁愿保存实力,固守荆州,也不愿在朝廷与袁术的决战中过多消耗自己的力量。
最终,刘表只是象征性地派遣了骑都尉黄忠和军司马甘宁,率领水陆军共计三千人,前来汝阴助战,这与其说是增援,不如说是一种姿态。
收到回复,军师祭酒杨修不禁冷笑,对刘备道:“都督,刘景升坐拥荆襄富庶之地,带甲十余万,如今朝廷兴天兵讨逆,正是其报效之时,却如此推诿敷衍,仅派偏师数千前来,可见其心……哼,只怕这荆州牧之位,他坐得也并不如何称职!”
刘备闻言,神色平静,并未动怒,只是淡淡道:“德祖,景升兄乃汉室宗亲,镇守荆州不易,自有其难处。此刻当以讨灭国贼为第一要务。”
他话锋一转,目光中露出几分欣赏,“况且,刘荆州所遣之将,亦非庸才。那骑都尉黄忠黄汉升,我之前也见过一面,乃荆襄宿将,更有百步穿杨之神射!”
“前番江夏之战,一箭射杀孙策大将凌操,名动江淮,可谓国之勇将!如此人才,刘景升却仅以骑都尉用之,实乃屈才矣。今能来我军前,正当使其一展所长!”
帐内众人闻言,皆暗自点头,佩服刘备的胸襟与识人之明。
而对于即将到来的黄忠、甘宁及其麾下三千荆州兵,大营中也充满了期待,希望这支生力军的到来,能成为压垮袁术的最后一根稻草。
然而汝阴大营的乐观气氛,却被一道来自北方的紧急军情彻底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