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牧府内,扬州牧刘繇正与麾下张英、樊能等将商议守城之策,愁眉不展。孙策大军压境的消息传来,城内人心惶惶。就在这时,亲兵来报:
“启禀使君!府外有自称前将军刘备麾下使者,姓诸葛名亮,持节求见!另有徐州陈刺史遣人押运一批军资抵达水寨!”
刘繇闻言,又惊又喜,忙道:“快请!不!本官亲自出迎!”
府门外,只见一位年轻得令人惊讶、却气度从容的文士,手持汉节,卓然而立,正是诸葛亮。
其身旁,一员年轻小将,按剑而立,目光锐利,正是魏延。
身后还有数辆大车,满载着弓弩箭矢、粮秣等物,虽数量不算极多,但在此时无疑是雪中送炭。
刘繇快步迎上,激动地握住诸葛亮的手:“天使远来辛苦!备下薄礼,聊表寸心,刘都督与陈元龙厚意,繇感激不尽!”
他虽贵为刺史、汉室宗亲,但势单力薄,如今得朝廷承认和支援,简直是久旱逢甘霖。
诸葛亮躬身施礼,不卑不亢:
“刘使君乃汉室宗胄,朝廷柱石,镇守扬州,劳苦功高。我刘将军奉天子明诏,讨伐逆贼袁术,闻知孙策不明大义,屡犯州境,特遣亮前来致意,并奉上陈刺史筹措之军资少许,略尽绵薄之力,助使君共保疆土,以全臣节。”
刘繇将诸葛亮、魏延迎入府中,设宴款待。
席间,诸葛亮谈吐不凡,给刘繇传达了刘备试图让刘繇守住曲阿的想法。
魏延虽不多言,但英气逼人,令人不敢小觑。
消息传开,朝廷使者抵达并带来援助的消息,如风般吹遍了曲阿全城。
守军将士士气为之一振!
原本低落的情绪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坚守待援、为国效命的决心。
太史慈闻讯,亦抚掌大笑:“好!有朝廷为援,何惧孙策小儿!某必叫他知道江东亦有豪杰!”
诸葛亮见太史慈身姿雄健,气宇轩昂,言谈间豪气干云,勇烈之气扑面而来,心中不禁暗赞:
“此等虎将,勇武刚烈,不下于刘将军帐下张飞。张绣诸将,真乃世之虎臣也!”
太史慈亦对诸葛亮年纪轻轻却见识不凡、气度从容深感敬佩,更因刘备遣使来援而心生感激。
他感慨道:“不瞒尊使,慈与玄德公,早有渊源!昔年慈在北海孔文举麾下效力时,北海被黄巾贼管亥所围,危在旦夕。”
“正是玄德公,时任平原相,闻讯即仗义发兵,解了北海之围!慈虽未与玄德公谋面,然其高义,早已铭感五内!”
“未曾想,今日在曲阿,又能得玄德公遣使来援,此已是二次蒙救矣!玄德公真乃信义着于四海的君子,朝廷之栋梁!”
诸葛亮闻言,心中一动,经太史慈一提,立刻想起确有此段旧事,内心更加钦佩刘备。
他含笑点头:“原来如此!亮亦曾闻听此事,玄德公常言,济危扶困,乃人臣本分。昔日救北海,是义所当为。”
“今日助刘扬州抗孙策,亦是奉朝廷旨意,维护纲常。子义将军与刘将军,竟有这般缘分,实乃天意使然,更见将军与朝廷同心同德!”
这一层关系的揭开,顿时让诸葛亮与太史慈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许多。
双方都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与信任。
刘繇在一旁听闻,也觉此事巧合,更添了几分对刘备和朝廷的好感,笑道:“妙哉!此真乃天意!可见我曲阿,合该得玄德公与朝廷之助!真乃陛下天恩也!”
正当府内气氛热络之际,忽有斥候急匆匆闯入,单膝跪地,急声禀报:
“启禀使君!诸位将军!孙策大军前锋已至城东十里外,正在依山傍水处紧急立寨!旌旗招展,人马喧嚣,声势极大!大军正源源不断开来!”
消息传来,厅内气氛瞬间一凝。
太史慈闻言,非但不惧,反而虎目圆睁,一股凛冽的战意勃然而发!
他猛地起身,对刘繇抱拳,声若洪钟:
“使君!孙策小儿,欺人太甚!前番几度挑衅,皆被我军击退,竟仍不死心,还敢倾巢来犯!”
“慈请令,率一支精兵,趁其立足未稳,出城迎头痛击!必挫其锐气,让他知晓我曲阿并非无人!”
刘繇见太史慈主动请战,又见城外敌军势大,心中不免有些犹豫,目光下意识地看向诸葛亮,想听听这位朝廷使者的意见。
诸葛亮神色平静,结合最近在刘备前线处的军士对垒想到,太史慈勇猛,士气可用,若能初战告捷,对稳固城防、激励民心至关重要。
然孙策、周瑜亦非庸才,在之前徐州时,他就知晓此二人在江东多有名声,如此大张旗鼓而来,岂会不防劫寨?需得谨慎。
他略一沉吟,对刘繇和太史慈道:“子义将军勇略过人,主动请缨,士气可嘉!然孙子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策骤然而至,其营寨布局、虚实如何,尚需细察。亮以为,将军可先率少量精锐骑兵,前出侦察,观其虚实,再定行止。”
“若有机可乘,则雷霆一击;若其戒备森严,则退回固守,以逸待劳。如此,方为万全。”
太史慈虽求战心切,但也知诸葛亮所言,并非怯战,便点头道:
“先生言之有理!慈这便点齐轻骑,亲往哨探!若有机会,定叫孙策尝尝某家厉害!”
说罢,向刘繇、诸葛亮一拱手,便龙行虎步,出府点兵去了。
刘繇见太史慈听劝,心中稍安,对诸葛亮的见识又高看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