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汉室不可复兴(1 / 2)

寿春,州牧府正堂内,气氛凝重得几乎令人窒息。

雷簿全军覆没、张飞张绣联军已兵临城北不足百里的噩耗,如同两道惊雷,接连劈在了这座淮南重镇之上。

堂内,原本或许还存有的些许虚骄之气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大难临头的恐慌与死寂。

袁术高踞主位,脸色煞白,手指下意识地、反复摩挲着怀中那方以锦囊密藏、须臾不离身的传国玉玺,冰凉的触感此刻却更添其内心的惶惧不安。

他虽未正式僭号,但私匿国器、仪仗逾制、对抗王师,其不臣之心,已是昭然若揭。

阶下,一众文武属吏,如长史杨弘、主簿阎象、族弟袁胤等,个个面如土色,面面相觑,无人敢率先开口。

往日里或许还有的虚与委蛇、争权夺利,此刻已被对即将到来的大军压境的恐惧所取代。

鲁肃垂手立于文官班列靠后的位置,面色平静如水,仿佛眼前这场即将到来的风暴与他毫无干系。

然而,他那双深邃的眼眸,却在看似不经意地扫视着堂内每一个人的表情。

他看到了杨弘的惊慌失措,看到了袁胤的强作镇定,看到了阎象的愁眉不展……

最终,他的目光落在了一位同样神色淡然,甚至眼底深处隐隐带着一丝疏离与冷眼旁观意味的文官身上——功曹袁焕。

袁焕,字曜卿,乃袁氏宗族旁支,以学识品行着称,被袁术征辟。

鲁肃注意到,在满堂惶惧之中,唯有袁焕的神情与自己有几分相似,那是一种超然物外、静观其变的平静。

鲁肃心中一动,暗忖:“此人或可引为同道。”

“诸君!诸君!”袁术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恐惧,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打破了令人难堪的沉默,“刘备大军压境,雷薄败亡,如之奈何?尔等平日皆言善策,今日为何缄口不言?!快给本公拿出个章程来!”

被点名的杨弘、阎象等人慌忙出列,支支吾吾,说来说去无非是“加固城防”、“死守待援”、“向兄长本初求援”等老生常谈,既无新意,更无应对当前危局的切实良策。

袁术越听越烦躁,挥手打断他们,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班列中一直沉默的鲁肃。

“子敬!”袁术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语气带着几分急切,“你素来有见识,今日之势,可有良策教我?”

鲁肃心中冷笑,知袁术已是病急乱投医。他本不欲献策,但此刻若一味推辞,反而引人怀疑,不利于日后脱身。

他略一沉吟,出列躬身,语气平稳地奏道:“明公,刘备新胜,士气正盛,然其长途奔袭,利在速战。”

“为今之计,当避其锋芒,拖延时日。可火速传令,命正于徐州方向攻打曹豹的桥蕤、张勋二位将军,即刻放弃对徐州的攻势,率精锐主力回师寿春!”

“如此,我可集重兵于城下,倚仗坚城,与刘备周旋。待其师老兵疲,或河北有变,局势或有转圜。”

此策实则是将外线兵力收缩回孤城,近乎坐困。

但心慌意乱的袁术已顾不得深思,只觉得能将大军召回身边更安心,连忙点头:“善!就依子敬之言!速派快马,传令桥蕤、张勋,放弃徐州,星夜回援!”

一场仓促的议事,就在恐慌和敷衍中草草结束。群臣各怀心事,鱼贯而出。

鲁肃故意放慢脚步,待众人散去大半,才悄然跟上正欲独自返回府邸的袁焕。

行至府衙外僻静处,鲁肃快步上前,低声道:“曜卿公,请留步。”

袁焕停步转身,见是鲁肃,脸上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疑惑与礼节性的微笑:“原来是子敬先生,唤焕有何见教?”

鲁肃言之有公事相问,二人约于袁焕府上相见。袁焕不知所以,但出于礼貌应允,二人至夜,宴于袁焕府上。

宴席过了一旬,鲁肃环顾四周,确认无人留意,方压低了声音道:

“袁公私藏国器,对抗王师,已失臣节,人心尽离。如今大军压境,败亡之局,恐难逆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