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贤哉元直(2 / 2)

刘备亦是满面春风,心中大定:“贤哉元直,备茅塞顿开!如此,备便可安心总督东征之事,大张旗鼓,讨伐国贼!汉中方面,有公达、元直之谋,陛下运筹帷幄,必能出奇制胜!”

刘协满意地点点头,目光再次扫过席间的荀攸、徐庶,以及诸葛亮等年轻才俊,心中充满了信心。

他朗声道:“好!便依此计!东征之事,由皇叔全权负责,大造声势!汉中之谋,由朕亲自筹划,密令进行。对刘璋之事,便按元直之策,遣使责问,观其反应,再行决断!”

而此时,众武将已经急躁难耐,只不过刘协道,军务之事,涉及诸将兵马,还需明日朝会安排。众武将只好称诺,但是已经摩拳擦掌。

私宴之上,荀攸、徐庶等谋士挥洒才智,纵论天下,深得天子赞许。裴潜、赵俨等年轻士子虽言语不多,却也应对得体,显露出不俗的见识。刘晔更是机敏善对,屡有建树。

相比之下,诸葛瑾、诸葛亮兄弟因年纪尚轻,且性格偏于内敛沉静,并未有太多发言的机会,更多是在旁静听观摩。

尽管如此,天子仍不忘关怀,特意温言安抚,承诺将授诸葛瑾以侍中之职,留于宫中为近臣,随侍学习,诸葛亮尚为及冠,或入太学。

宴席散去,回到暂居的馆舍,兄弟二人对坐夜谈。

兄长诸葛瑾感叹道:“今日得见天子风采,更亲睹荀公达、徐元直等贤士运筹帷幄,侃侃而谈,方知何为庙堂之器,国士之风!”

“朝廷新立,便有如此多英才汇聚,各展所长,中兴之象,确非虚言。你我兄弟能得陛下青睐,留侍中枢,实乃幸事。”

诸葛亮的目光却比兄长更为深远,他沉吟片刻,清澈的眼眸中闪烁着求知与历练的渴望:“兄长所言甚是。朝廷人才济济,皆一时之选,与他们共事,确能受益匪浅。”

“然弟观今日席间所议,无论是东征袁术,还是西图汉中,皆需深入军旅,亲历实务,方能真正洞察机要,增长见闻。纸上得来终觉浅。”

“弟想向托兄长与刘皇叔请命,随东征大军同行,哪怕仅为一文书小吏,参赞军务,记录见闻,亦胜于久居宫阙,闭门读书。”

诸葛瑾闻言,微微一愣,随即露出担忧之色:“随军远征?刀兵之事,非同小可,凶险难测!陛下既已许我等侍中之职,留京任职,让你入太学,乃安稳之途,何必……”

诸葛亮摇头打断兄长:“兄长,乱世之中,岂有真正安稳之途?欲匡扶社稷,必先知兵事、懂民情、识天下大势。”

“刘皇叔仁德爱士,徐元直亦在军中,正是学习历练的绝佳机会。弟意已决,望兄长成全。”

见弟弟态度坚决,诸葛瑾知他素来有主见,便不再劝阻,沉吟道:“既如此为兄明日便去拜谒刘皇叔,恳请其收录你于军中,暂任一文书佐吏之职。”

“你随军之后,定要谨言慎行,用心做事,虚心学习,万不可因私废公,贻误军机。为兄在京中,侍奉陛下,他日若有机会,或可外放为一郡太守,治理地方,亦不负我诸葛家学。”

诸葛亮闻言,向兄长郑重一揖:“多谢兄长!弟定当谨记教诲,不负兄长厚望。”

然而,诸葛亮似乎早已为兄长谋划好了前程,他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睿智的光芒,轻声道:“其实,兄长在京中,立功效命之机,或许更快到来。”

“哦?”诸葛瑾有些疑惑,“此言何意?”

诸葛亮分析道:“兄长且想,陛下既定下东征袁术、西图汉中之大计,此间牵连诸侯众多,如荆州刘表、益州刘璋,乃至兖州曹操等。”

“朝廷欲成事,非仅凭兵马之利,更需外交斡旋,遣使往来,陈说利害,方能使其不为掣肘,甚或为我所用。此等纵横捭阖、游说四方之事,非熟知地理人情、善于辞令者不能为。”

“兄长性情温雅,思虑周密,言辞得体,正堪此任!若陛下或丞相有遣使之需,兄长若能挺身而出,成功说与一方,便是大功一件,何愁不能早日崭露头角,外放重任?”

诸葛瑾听完弟弟的分析,眼前豁然开朗,不禁笑道:“善!孔明此言,为兄竟未思及此节。如此说来,这长安城中,亦大有可为之地!好,你我兄弟,便依此计,一随军历练,一经略朝廷,各自努力,共光门楣!”

兄弟二人相视而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