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下邳城外。
刘备的队伍已准备就绪。
他依天子诏令,并未大张旗鼓,只带了关羽、张飞、赵云、糜竺、简雍、孙乾等核心部属及五百精锐亲兵,轻装简从,准备踏上西行入朝之路。
车马萧萧,气氛肃然,与城内陈登等人告别后,队伍缓缓开拔。
然而,队伍刚出城不久,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
不知从何处得到消息,越来越多的百姓从四面八方涌来,汇聚到官道两旁。
起初只是零星几人驻足观望,很快便聚集成群。
他们大多衣衫褴褛,面带菜色,眼中充满了惶恐与不舍。
有人拖家带口,背着简陋的行囊;有人甚至跪在道路中央,挡住了车驾的去路。
“刘使君!使君留步啊!”
“使君走了,曹操再来,我们可怎么活啊!”
“使君,带我们走吧!我们愿意跟着使君!”
“求使君别丢下我们徐州百姓啊!”
哭喊声、哀求声此起彼伏,数百名百姓黑压压地跪了一片,场面顿时混乱起来,队伍被迫停滞。
刘备见状,心如刀绞,立刻翻身下马。他快步走到跪地的百姓面前,一一亲手将他们搀扶起来,解释道:
“诸位乡亲!快请起!快请起!备……备何德何能,受大家如此厚爱!备并非弃大家而去,乃是奉了当今天子诏令,入朝觐见,效命陛下!”
“天子圣明,已任命贤能的陈元龙先生为徐州刺史!元龙先生乃徐州名士,爱民如子,才干远胜于备!”
“有他治理徐州,必能保境安民,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大家放心回去吧!朝廷……朝廷绝不会不管徐州的!”
尽管刘备言辞恳切,但恐慌的百姓似乎只认准了他一人,依旧围拢着不肯散去,哭声哀求声不绝。
刘备身处其中,左右为难,既不忍呵斥驱赶,又深知皇命在身,延误不得,内心焦灼万分。
就在这时,车队中一辆不起眼的马车帘幕被轻轻掀开,一位青年探出身来。
此人身量颇高,虽穿着文士衣衫,虽然面容仍有一丝青涩,却掩不住一份沉稳干练的气度。
他目光扫过混乱的场面,眉头微蹙,随即快步走到刘备身边,面对情绪激动的百姓,朗声开口。
“诸位父老乡亲,我有一言,请诸位静听!”
众人的目光顿时被吸引过去。
那青年从容不迫地说道:
“刘使君深受皇恩,奉天子明诏入京,此乃匡扶汉室、报效朝廷之壮举,亦是徐州之荣光!”
“天子金口玉言,既已任命陈元龙公为徐州刺史,便绝不会坐视徐州百姓于不顾。如今曹兖州亦已奉诏罢兵,专意北御袁绍,岂会再轻易兴兵来犯?”
“若因我等在此挽留,致使刘使君延误行程,乃至违逆圣意,非但于徐州无益,反予他人以口实,岂非陷使君于不忠不义之地?此绝非爱护使君之道,亦非保全徐州之策也!”
“若诸位父老信得过刘使君仁德,真心愿追随左右,亦不当在此阻拦车驾,徒增困扰。可量力而行,或稍后告知陈元龙陈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