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元年,元月,长安未央宫前殿。
新年已过,万象更新。
在司徒赵温及众臣的建议下,天子刘协下诏,改元“建安”,取“建树宏业,安定社稷”之意,昭示着历经劫波的大汉王朝,意图扫除阴霾,开启一个崭新纪元的决心。
此时,距离攻克长安已过去一月有余。
在丞相杨彪的总揽协调,以及司隶校尉贾诩、京兆尹钟繇等文武百官的同心戮力下,残破的帝都总算初步恢复了秩序,朝廷的运转也渐渐步入正轨。
虽然远未达到鼎盛时期的规模,但至少不再是当初那军帐议事、门槛论政的窘迫景象了。
今日,是改元后的第一次大朝会,仪式格外隆重。百官依品秩鱼贯入殿,分列左右。
在之前,刘协考虑到钟繇能力突出,光是治理京兆有点过于大材小用,顺带让他任了尚书令,也主管一部分行政职责兼任京兆尹,这点事情对他来说只能说是刚好。
文官班列以丞相杨彪为首,其后依次是尚书令钟繇、司徒赵温、太尉士孙瑞、司空张喜、司隶校尉贾诩、宗正府都司空令刘晔等公卿重臣,阵容虽不及鼎盛时期,却也初具规模,气象肃穆。鸿胪丞杨修持节外出,未在其列。
武将班列则、以左将军杨奉、右将军杨定为首,其后是征北将军段煨、征南将军张济、虎贲中郎将徐晃、镇南将军张绣、执金吾马超等一众身着赤色或玄色朝服的将领。
他们虽已努力适应朝堂礼仪,但眉宇间的剽悍之气与久经沙场的威势,仍与周遭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为这座古老的宫殿注入了一股凛冽的锐气。
执金吾丞庞德因奉命清剿司隶地区残余的盗匪溃兵,未能出席。
此外,还有许多原本品级较低、甚至只有数百石俸禄的官员,也因朝廷急需用人而得以列席朝会,填充了殿内的空缺,使得场面看起来颇为壮观。
朝会伊始,依礼进行。
繁琐的礼仪过后,刘协端坐御榻,目光扫过殿下济济一堂的臣工,心中虽知百废待兴,却也涌起一股难得的振奋之情。
他缓缓开口,声音清朗而沉稳:“今日乃建安元年首次朝会,诸卿可有要事启奏?”
丞相杨彪,率先出列,躬身奏道:“启奏陛下。经月余整顿,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辅之地,已初步恢复秩序。然连年战祸,民生凋敝,流民甚众。”
“臣与司徒、京兆尹等商议,已着手赈济,以工代赈,组织流民开垦荒田,疏浚郑国渠、白渠等灌溉水道,并修补长安及各县破损城垣。如此,既可安顿百姓,使其得食,亦能恢复生产,增强防务,为一劳永逸之计。”
刘协闻言,赞许地点了点头:“丞相此策甚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使民以时,方能长治久安。”
杨彪继续奏道:“然三辅之地受创极深,非短期可复。臣等恳请陛下,体恤民艰,颁下恩旨,减免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郡今年田租与算赋,或全免,或减半,以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感念陛下天恩。”
此言一出,殿内文官纷纷颔首称是,认为此乃仁政。
刘协略作沉吟,目光转向京兆尹钟繇:“钟卿。”
钟繇立刻出列:“臣在。”
“减免赋税,乃惠民之策,准卿所奏,三郡今年田租算赋减半征收。”
刘协先是应允,随即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起来,“然,赋税减免,恩泽须真正及于民身!朕深知地方豪强、猾吏往往借此机会,或隐瞒田亩,或巧立名目,中饱私囊,朝廷美意,反成彼等盘剥之机!钟卿!”
“臣在!”钟繇神色一凛。
“你身为京兆尹,总领三辅民政。朕命你,会同丞相府、司徒府,彻查三辅各县户口、田亩实数!重造版籍,厘定税基!并严查地方,是否有胆敢在朝廷减免赋税期间,依旧私征滥派、鱼肉百姓者!”
“一经查实,无论涉及何人,严惩不贷!朕要看到朝廷的恩惠,实实在在落到每一个黔首身上!”
钟繇深知此事关系重大,肃然应命:“臣遵旨!必竭尽全力,厘清赋税,整顿吏治,绝不负陛下重托!”
刘协微微颔首,目光又扫向文官队列中那位始终沉默寡言,却令人无法忽视的司隶校尉:“贾诩。”
贾诩缓步出列,躬身道:“臣在。”
“司隶校尉,职在监察百官,肃清纲纪。钟繇清查田亩、整顿税政,其间必涉及地方豪右、贪官污吏,阻力不小。”
“朕命你,遣麾下精干吏员,协同钟繇行事,遇有阻挠执法、隐瞒对抗者,无论其官居何职,背景如何,可先行纠劾缉拿,为京兆尹扫清障碍!朕许你临机专断之权!若有阻力,可调遣虎贲中郎将为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