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荆襄名士(2 / 2)

“陛下谬赞,臣愧不敢当。臣在州中,忝居别驾从事一职,乃刘公驾下微末之吏,才疏学浅,实不堪陛下驱策。”

“且臣受刘公知遇之恩,曾立誓尽心辅佐,安定荆州,以报其德。人无信不立,臣不敢背弃诺言,还请陛下见谅。”

这话得有情有义,令人挑不出错处。

刘协听了,非但不恼,反而更加欣赏,笑道:“好一个‘人无信不立’!卿乃信义之士,朕心甚慰。刘景升得卿辅佐,是他的福气。”

伊籍见天子并未怪罪,心中稍安,话锋一转,说道:

“陛下求贤若渴,乃天下士子之幸。荆州僻处南疆,幸得刘公庇护,北方士族名流避乱南下者甚众,其中不乏贤能之士。”

“然荆州官职有限,难免有才俊沉沦下僚,或隐居山林。若陛下有意延揽,臣虽不才,愿斗胆举荐数人,或可入陛下法眼。”

刘协顿时来了兴趣,现在朝廷空缺的官员位置多如牛毛,日后打下长安也需要人才治理,他是真想再有个萧何一样的人才,好让他解放出来,足食足兵,不用管后方的事情,于是说道:“哦?荆州竟有如此多贤士?卿且道来。”

伊籍略一沉吟,便清晰地说道:“颍川杜畿杜伯侯、河东裴潜裴文行,此二人性格刚正公允,见识超卓,明于法度,有治世之才,足可胜任一部之守或朝中要职。”

“颍川杜袭杜子绪、颍川赵俨赵伯然,此二人精明强干,处事练达,善于协调,可为州郡能吏,或为陛下近臣。此外,山阳王粲王仲宣,文采斐然,博闻强记,虽体弱,然可为文学侍从之臣。”

刘协一边听,一边点头,将这些名字默默记下。伊籍所荐之人,皆非泛泛之辈,显然经过深思熟虑,且对其才能特点了如指掌。

刘协不禁笑道:“伊卿果然见识不凡,所荐之人,听来皆非池中之物。只是朕有一问,刘景升坐拥如此多贤才,为何却不尽用?岂非有些明珠暗投了?”

伊籍面色不变,从容答道:“陛下,为人臣者,私下议论主君之得失,非忠义之道。臣不敢妄加评论。刘公自有其考量。”

他巧妙地将话题避开,随即神色一正,语气变得格外郑重:“然则,有二人,才具非凡,臣以为其才非一州一部所能局限,乃真正有经天纬地之能的国士!若陛下能得此二人辅佐,必能如虎添翼!”

“国士?”刘协目光一凝,“何人?”

伊籍肃然道:“其一,乃颍川徐庶,本名徐福,字元直。其人少好任侠,曾为友报仇杀人,后化名单福,逃亡至荆州避祸,折节向学。然其侠气未泯,见识更是深远卓绝,文武兼资,有运筹帷幄之能,乃王佐之才也!”

“其二,乃是颍川荀氏之后,荀攸荀公达!公达早年便曾参与密谋行刺董卓,事败下狱,面不改色,智勇胆识,远超常人!其深通韬略,有张良、陈平之风!此二人,皆乃世间罕有的奇才,陛下若得之,必能大展宏图!”

“徐元直……荀公达……”刘协低声重复着这两个名字,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

伊籍对这两人的评价极高,尤其是荀攸,竟以张良、陈平作比,这勾起了他极大的兴趣。

“好!伊卿此番举荐,功莫大焉!赏赐百金,以彰你”刘协赞道,“卿且暂回驿馆休息,所荐诸贤,朕记下了。待长安事定,朕必设法征召,量才擢用!”

“谢陛下恩裳,臣告退!”伊籍再次躬身行礼,从容退出了大帐。

刘协看着伊籍离去的背影,对身旁的杨修道:“德祖,记下伊籍所荐之人,尤其是徐庶与荀攸!待局势稍定,立刻设法寻访征辟!这刘景升……守着宝山而不自知,倒是便宜了朕。”

他心中暗忖,荆州士林鼎盛,人才济济,未来或可成为朝廷重要的人才来源。而刘表看似恭顺,但其未能充分利用麾下人才,也显露出其守成有余、进取不足的局限性。这对于朝廷而言,或许并非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