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药谷的雾气还没散,萧夭就带着阿竹和阿蛮在实验室忙碌起来。实验室是母亲生前和她一起搭建的,一半是古朴的药柜和丹炉,一半是简单制作的检测仪和恒温箱,中间摆着一张长长的操作台,正好象征着古今的融合——这也是萧夭这几天特意整理的,她说“要让古法和新术在同一个空间里‘对话’”。
阿蛮正蹲在恒温箱前,手里拿着萧夭画的图纸,小心翼翼地给灵植车装检测装置。装置是用玄门的感应符文和现代的传感器做的,符文负责感知浊气,传感器负责把信号转化成警报声,两者用灵力导线连接,看起来有点简陋,但阿蛮却做得格外认真,连额头上沾了灰都没注意。
“阿蛮,传感器的接口要对准符文的中心点,不然灵力传导会中断。”萧夭走过去,指着装置上的接口说。她手里拿着一本《传感器原理》,是昨天“感应”时突然出现在书桌上的,封面上还贴着医学院图书馆的标签,显然是从现代“传”过来的。
阿蛮连忙调整接口的位置,嘴里嘟囔着:“知道啦萧师傅,我这不是第一次装嘛。话说这现代的传感器真神奇,比玄门的感应符灵敏多了,上次我用感应符检测浊气,都快到跟前了才报警,差点把灵草都熏坏了。”
“各有各的好处。”萧夭笑着说,“感应符不用电源,在没有灵力的地方也能用;传感器灵敏,但需要灵力驱动,要是遇到灵力紊乱的地方,就会失灵。所以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
旁边的阿竹正在用灵力绘制温度曲线,木桌上显示着丹炉的温度变化图,红色的曲线忽高忽低,像一条跳动的火焰。他皱着眉头,手里的灵力点个不停,时不时还抬头看一眼旁边的丹炉——里面正在炼制改良版的清灵丹,这次他用了萧夭借给他的测温仪,还按照桌上的曲线调整灵力,火候比之前稳定多了。
“萧夭师父,你看这个曲线,是不是还是有点波动?”阿竹突然喊道。萧夭走过去,盯着屏幕看了一会儿,点头说:“正常,人的灵力不可能像机器一样精准,有小幅波动很正常。你看这里,”她指着曲线的一个拐点,“刚才你灵力有点跟不上,温度降了5度,不过你很快调整过来了,比上次进步多了。”
阿竹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又有些不好意思:“还是多亏了您教我用灵符,以前我总觉得这些灵符的东西没用,现在才知道,它们能帮我看到自己看不到的问题。就像这个温度曲线,我自己感觉不到火候的变化,可符咒一画出来,就清清楚楚了。”
萧夭拍了拍他的肩膀:“这就是工具的意义。你师父说‘不能依赖外物’,但他没说不能‘利用外物’。就像古代的炼丹师用鼎炉,现代的厨师用炒锅,都是为了把东西做得更好,本质上没什么区别。”
正说着,实验室的门突然被推开,谢慕白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个银色的盒子,脸上满是兴奋:“夭儿,你要的遗迹符文解读报告出来了!还有,我从药司带了些新的检测设备,或许能帮你分析浊气成分。”
谢慕白是玄门药司里少有的“跨界人才”,既懂玄门符文,又学过现代化学,上次来药谷时,就对萧夭研究的“灵力疫苗”很感兴趣,回去后就帮她申请了解读遗迹符文的权限。
萧夭连忙接过盒子,打开一看,里面装着厚厚的一叠报告,还有几张新的拓片。她快速翻看报告,眼睛越睁越大——报告里说,遗迹符文里记载的“防疫之剂”,不仅有制作方法,还有临床试验的记录!上面写着,古代的玄门弟子曾用这种“防疫之剂”保护过一个村庄,让村民在浊气爆发时无一感染。
“你看这一段,”谢慕白指着报告里的一句话,“‘取浊气之精,经九次蒸馏,去其毒,留其性,辅以聚灵阵,注入丹田,可保三月无虞’。这‘九次蒸馏’,不就是现代疫苗制作里的‘纯化工艺’吗?还有‘去其毒,留其性’,就是灭活病毒,保留抗原性啊!”
阿竹和阿蛮也凑过来看报告,阿竹惊讶地说:“原来以前真的有这种‘防疫之剂’?那为什么后来失传了?”
谢慕白叹了口气:“可能是因为制作难度太大吧。你想,古代没有萧夭说的那些现代的检测设备,全靠炼丹师的经验控制火候和纯度,稍有不慎就会出问题。而且‘浊气之精’很难提取,据说需要在浊气最浓的地方采集,很多炼丹师都因此丢了性命。”